撤!不撤就等死!马里彻底失控,中国企业被点名“马上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里,这个位于西非腹地、资源丰富却长期动荡的国家,正面临一场全面失控的安全危机。长期以来,马里吸引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外资进入,尤其是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作为非洲第四大黄金产出国,马里拥有巨大潜力,却也因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活跃的极端势力,成为高风险投资区。尤其是在2025年中期以来,恐怖组织频繁出没,袭击和绑架事件持续升级,将整个国家的安全形势推向崩溃边缘。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驻马里大使馆于8月2日深夜,向所有中资企业发出了紧急撤离命令,这一决定不仅震动了在马里经营的中国商界,也引发国际社会对非洲安全格局的广泛关注。 这份通告要求所有在马里从事采金等业务的中国企业,立即停工停产,所有中方人员必须迅速撤往首都巴马科或其他相对安全地区,并向使馆报备详细撤离计划。更引人注目的是通告中的严厉措辞,使用了“后果自负”这样的字眼,足见形势之危急。 这并非外交辞令上的修饰,而是对现实风险的最直接反映。马里的不安全因素早已不是潜在威胁,而是切实可触的危险,正对中国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挑战。 马里的动荡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12年,一场军事政变彻底打破了国家秩序,引发了政权更替和地方武装割据的连锁反应。北部大片领土被极端组织和分裂势力控制,政府的实际管辖力严重受限。 法国、联合国等国际力量曾试图通过军事干预稳定局势,然而多年努力成效有限。尽管马里政府换届多次,但安全环境始终无法根本改善。 进入2024年后,武装分子的势力进一步向南渗透,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边境地区成为极端组织的新据点,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矿业和建筑项目最为集中的地方。 近几个月内,马里境内针对外国企业的袭击事件屡见不鲜。7月中旬,一处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建筑工地遭遇武装分子袭击,三名中国员工与两名毛里塔尼亚技术人员被武装分子绑架,设备被毁。 尚未平息的恐慌中,8月1日,恐怖组织“支持伊斯兰与穆斯林组织”(JNIM)公开宣称,对中马合资的Nsukala糖厂实施了纵火破坏行动,这座中方控股比例达60%的关键工业项目在短短数小时内化为废墟。 该厂不仅是中资在非洲工业投资的典范,也承载着推动马里经济发展的希望,其被毁代表着中非合作的一次重大挫败。 在马里的中国企业多以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其中尤以黄金开采为大宗。2024年,马里的黄金总产量达36吨,中国企业在其中贡献显著。黄金出口占马里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中国投资不仅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马里的社会稳定。 然而,当局势急剧恶化时,经济利益显然无法与生命安全相提并论。中方企业在马里设有大量矿区、工地和设备,但面对频繁的武装袭击,任何侥幸心理都极易演变成不可挽回的惨剧。大使馆此次果断发令,是在充分评估情势基础上做出的唯一可行选择。 撤离行动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通往首都巴马科的主干道RN16是企业和员工撤离的主要通道,但同样是武装分子设卡抢劫的重灾区。有浙江企业在撤离过程中试图包车护送员工,却在途中遭遇武装分子拦截,对方提出高额勒索要求,否则威胁伤害人员。 该企业最终选择停止行动,暂停转移计划。与此同时,大量重型采矿设备、运输车辆和辅助设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撤离或转运,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巨额财产损失。更棘手的是,一旦设备落入极端组织手中,不仅会转化为其经济来源,甚至可能被改造用于暴力行动。 尽管代价惨重,但此刻几乎所有企业都作出了同样选择:宁可丢失千万资产,也不能冒险保留人员在矿区作业。这种态度的转变,正是对严峻现实的清醒回应。 此前,马里临时政府已在7月建议外国企业暂停采矿,但由于担心经济后果,不少企业未能立即采取行动。然而恐怖组织的行动节奏远比外界预期更快、更极端,风险升级的速度已超过马里政府的反应能力。 中国方面没有等待事态进一步恶化,而是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命令,这种前瞻性处理为众多企业赢得了最后的撤离窗口。 此次中国大使馆果断行动,也凸显了国家外交和安全系统在保障海外公民利益方面的日益成熟。 不同于以往的温和提醒和外交协调,这次明确下达撤离命令,并使用强烈语言表明立场,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也获得海外舆论的高度评价。 这种对海外公民生命安全“零容忍”的态度,正在成为中国新一代外交政策的重要特征。 信息来源:针对外国企业和人员恶性事件频发 中国驻马里使馆发布提醒——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