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80 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

1980 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 那位作者,名叫 “吴天一”,而她失散多年的哥哥,就叫吴天一!  ​ 她叫吴若兰,彼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也因此,才有机会看到国内的报纸。  ​ 吴若兰的手指在报纸上抖个不停,把那个名字看了一遍又一遍。二十多年了,自从 1950 年代哥哥跟着医疗队进了青藏高原,兄妹俩就断了联系。中间她托了无数人打听,得到的消息不是 “查无此人”,就是 “可能牺牲在风雪里了”。她甚至在联合国的档案里翻遍了所有叫 “吴天一” 的中国人,却连一点影子都没找到。​ 这篇文章讲的是高原病防治,作者单位写着 “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吴若兰猛地想起,小时候哥哥总说要去藏区研究 “雪山病”,说那里的牧民常常走着走着就倒了。她赶紧找出信纸,手抖得差点握不住笔,写地址的时候,把 “青海省” 三个字描了三遍才写清楚。​ 信寄出去的那一个月,她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冲回家看信箱。同事笑话她 “像等情书的小姑娘”,她却笑不出来 —— 万一这只是同名同姓的人呢?万一哥哥早就不记得她这个妹妹了呢?​ 一个月零三天的时候,信箱里终于躺着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信封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她一眼就认出来,跟小时候哥哥给她批作业的笔迹一模一样。拆开信,第一句话就是 “小妹,我是天一,收到你的信,我在办公室哭了半个小时”。​ 信里说,吴天一这些年在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跑了几十万公里,好几次差点被暴风雪埋了,钢笔冻得写不出字,就用烧红的铁丝在石头上记数据。他说一直想给妹妹写信,可地址早忘了,后来成了研究所所长,才有机会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就是盼着万一你能看见”。​ 这对兄妹后来在瑞士见了面,六十多岁的吴天一头发已经白了,脸上刻着高原紫外线留下的皱纹,却紧紧抱着妹妹不肯撒手。有些分离看着像句号,其实只是命运暂时画了个逗号,只要心里的念想不灭,总有重逢的那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