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我军展开凌厉攻势。在攻克越南谅山的关键战役中,两个班的战士不慎闯入敌军阵地,生死一线。令人唏嘘的是,直到三十载春秋过后,他们才知晓当年究竟是谁伸出援手,拯救了这支陷入绝境的队伍。 【消息源自:《南疆战事:1979中越边境冲突档案汇编》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战人员口述历史记录(广州军区政治部编2010)】 凌晨三点半的浓雾像棉被一样裹着谅山北侧的山林,张卫国把指关节捏得发白。这位28岁的侦察班长蹲在芭蕉叶下,盯着二十米外越军工事里晃动的煤油灯光,后槽牙咬得咯吱响——他们走错地方了。 "班长,这他妈是机枪连的环形工事。"新兵小李的呼吸喷在张卫国耳根上,带着股压缩饼干的酸味。出发前营长指着沙盘说的明明是"1号高地东南侧观察点",可眼前三层铁丝网后面分明架着苏制DShK重机枪,黑洞洞的枪管在雾气里若隐若现。 张卫国摸出指北针在掌心磕了磕,玻璃盖上的裂痕把荧光涂层蹭花了半边。他想起三小时前那个要命的岔路口,当时雾浓得能拧出水,领路的壮族向导阿岩突然蹲下来呕吐——后来才知道这小子出发前偷喝了炊事班的米酒。现在全队十二个人像串蚂蚱似的窝在敌军眼皮底下,最要命的是,再过二十八分钟,自家122榴弹炮群的炮弹就要把这片山头犁个遍。 "全体检查伪装网。"张卫国把声音压得比树叶摩擦还轻。战士们钢盔上罩着的伪装网都有特殊系法,这是去年兰州军区比武时琢磨出来的土办法——把网绳在盔沿绕三圈再打结,远看活像丛乱蓬蓬的杂草。他刚把小李歪掉的钢盔扶正,突然听见战壕里传来铁锹磕碰声,越南话的交谈声越来越近。 炮兵团指挥所里,韩志刚正用铅笔尖戳着地图上那个红圈。这个参加过西沙海战的老炮兵有个习惯:开火前总要盯着目标区照片看上十分钟。此刻他手里的照片是昨天侦察机拍的,1号高地东南侧应该有两棵被烧焦的橡树,可望远镜里怎么多了个反斜面工事? "观测所报告,D3区发现异常反光。"步话机里观测员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韩志刚突然把照片拍在桌上,震翻了搪瓷缸子,枸杞茶在作战地图上洇开一片血红。他抓起高倍望远镜——那片反光里分明有七八个钢盔轮廓,伪装网的系法像极了自己连队去年在朱日和学的样式。 "暂停火力准备!重复,暂停火力准备!"韩志刚的吼声惊飞了指挥所顶棚的麻雀。作战参谋举着电话愣在原地,听筒里师长的骂声已经响到不用开免提:"韩志刚你他娘的要干什么?全师就等你们炮团..." 张卫国不知道三百米外有个上尉正在救他们的命。他正盯着腕表上跳动的红色秒针,盘算着是该冒险后撤还是继续装石头。4点42分,当第一发试射炮弹在远处山坳炸响时,他看见小李的瞳孔猛地缩成了针尖——可预期的炮火覆盖居然没来,取而代之的是北面骤然响起的冲锋号。 三个月后在昆明军区医院的病床上,张卫国才从战报里拼出完整真相:韩志刚用观测仪锁定他们位置后,直接要通了前指专线;而他们误闯的所谓机枪阵地,其实是越军连夜弃守的假工事。2009年军区解密档案时,这段被标为"3·07特情处置"的案例已经写进了教材,配图正是当年被茶渍染红的那张作战地图。 去年建军节,已经退休的韩连长在烈士陵园遇到了来扫墓的张卫国。两个老头坐在台阶上分一包红塔山,韩志刚突然指着对方孙女书包上的挂绳笑起来:"现在孩子们系红领巾,跟咱们当年系伪装网差不多。"风把烟灰吹落在墓碑前,那上面刻着1979年3月7日——正是炮火本该覆盖山头的时刻。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我军展开凌厉攻势。在攻克越南谅山的关键战役中,两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07 00:31:3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