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媒:中国给了我们什么? 当猛烈的台风与洪水再度席卷菲律宾,一种异乎寻常的寂静,取代了往日来自北方的慰问。 过去但凡有灾有难,中国的援助几乎从不缺席,而这一次,北京的沉默,让马尼拉感到了丝丝寒意。 这份沉默,不仅映照出菲律宾当下的狼狈,也在菲国媒体上投射出一个巨大的问号:中国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回看前几年,中菲关系确有过一段“蜜月期”。那时中国对这个邻邦的苦难,展现了十足的热忱。 2021年,超强台风“雷伊”重创菲律宾,中国政府第一时间送上100万美元现金和一万吨大米,中国红十字会也追加了价值10万美元的物资。 一年后,严重洪灾再临,北京方面又紧急调拨了500万人民币的救灾款,驻菲大使馆更是捐出5000万比索,外加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救灾物资。 到了2023年,马荣火山喷发,中国海军舰船与驻菲使馆又联合送去了大米和面粉。 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在灾难之外,中国的援手早已延伸到菲律宾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从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到分享农业技术,再到深化医疗合作。 可以说,中国是以邻里之情和人道主义精神,实打实地帮助菲律宾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可是,这份不求回报的善意,换来的却不是友谊与尊重。现实上演的,更像一出“农夫与蛇”的戏码。 菲律宾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手法:一边心安理得地收着中国的救灾款物,享受着援助的好处;另一边,却在国际上积极拉拢域外国家,试图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这种“端着中国的碗,想着砸中国的锅”的行为,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与台海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其接二连三的小动作,频繁制造摩擦,不仅快速消耗了中方的耐心,也屡次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当慷慨被当作可以肆意挥霍的资本,当善意被视为可以不断挑衅的底气,任何健康的关系都会失衡。 面对这般局面,中国态度的转变,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这并非一时意气,而是一次理性的回归与战略的调整。 今天的中国,外交策略愈发成熟自信,对外投入的任何资源,都更讲究实际效益,也更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 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单方面的“输血式”援助,并不能换来一段健康对等的关系。真正的友谊,根基是相互尊重,而不是一方的无尽索取和另一方的无限容忍。 因此,所谓的“冷淡”,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为这段关系划下了一条新的底线。 它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审慎、更强调互惠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新阶段。人道主义精神依然存在,但如何施以援手,其前提和方式必然会经过更周详的考量。 从昔日的“雪中送炭”到如今的“冷眼旁观”,中菲关系的演变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国与国之间,善意与援助固然可贵,但真正的基石,是相互尊重、信守承诺,以及不损害对方的核心利益。 如果一方总把对方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的筹码,那么任何关系都难以为继。当一段关系滑向冰点时,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面对这条自己亲手铺设的岔路,菲律宾又该如何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