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池安全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针刺”测试是块硬骨头,目的就是模拟电池内部严重短路的最坏情况,看看它会不会失控起火。而昨晚发布会上的吹捧全新MG4,玩的不是常见的“一面大刺”,而是升级到了极为刁钻的“六面穿刺”——从六个方向同时给电池包施加破坏,模拟那种极端撞击下电池包内部完全崩坏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刺进去了10根针!
这力度和密度,意味着瞬间产生的短路电流和可能的热量堆积,会比传统测试大得多。说实话,当时画面切进去,心里多少有点“这回悬了”的感觉。毕竟多针穿刺下,电池内部正负极材料几乎是彻底“亲密接触”,热失控的风险理论上是指数级上升。
但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没烟、没火,电池表面那显眼的温度探头,读数稳稳停在了40℃以下。这平静的画面,比任何高声宣讲都更有说服力。这背后的核心支撑,是MG应用的半固态电解液技术。不像传统液态电解质那么怕热,半固态材料遇到这种极端短路时,一方面本身就降低了可燃性,另一方面据说能形成某种“自我保护机制”,硬生生把短路的“火头”给摁住了。
除了这个惊险的穿刺过关,MG提到的另一个点也挺实在:-25℃正常充放电。这对于北方,尤其是东北的车主来说,绝对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电动车被冻趴窝的尴尬,大家听说的不少,真能解决低温充放电衰减的问题,是个很大的实用性加分项。至少东北的朋友们选车单上,MG确实可以多瞅两眼了。
回头想想年初MG喊出“百亿All in新能源”的口号时,市场反应多是观望。毕竟口号谁都会喊。但这次能在最核心也最令人担忧的电池安全上,拿出这样有分量的实际测试和数据,动作之快,技术上落地的扎实感,确实能看出点决心。作为上汽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棋子,MG这一枪,算是把半固态电池量产的“安全性首秀”给打响了。
这测试刺破的,或许不仅仅是电池隔膜,更像是刺穿了过往对电池安全极限的部分认知,实实在在地把行业的心理门槛往上推了一大截。
大v聊车MG4电池6面穿刺和10针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