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有个叫刘弘基的少年,天天幻想当大侠,后来以父荫得了一个右勋侍的职务,却无钱置办行装。按照当时的律法,延期不上任是要处死的,刘弘基一合计,干脆私宰耕牛,故意入狱。县令在审案时叹气说:“此人若非真疯,便是赌命。” 刘弘基的家世说起来还算体面,父亲刘升曾在隋朝做过刺史,算得上是官宦子弟。可惜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后家道中落,留给刘弘基的只有 “父荫” 这个虚名和一肚子侠客情结。 当时的隋朝虽然表面繁荣,实则暗流涌动,隋炀帝杨广正忙着征发民夫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天下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对刘弘基来说,生活的困境远比时代的风雨更迫切。他天天在长安城里游荡,腰间挎着把锈迹斑斑的旧剑,有事没事就跟市井混混们比划两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古代侠客那样仗剑走天涯。可现实却是,他连一把像样的剑都买不起,更别说出门闯荡的盘缠了。 转机似乎在不经意间到来。按照隋朝的制度,官员子弟可以凭借父荫获得官职,刘弘基因为父亲曾担任刺史,也得到了一个 “右勋侍” 的职位。 这可是个不小的惊喜,右勋侍虽然只是个低级侍卫官,但好歹是朝廷编制,有机会进入官场,对当时的刘弘基来说,简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拿到任命文书的那天,刘弘基激动得一夜没合眼,他抱着文书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自己穿上官服、佩上宝剑的样子,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建功立业的辉煌前景。 可兴奋劲儿还没过去,现实的难题就摆在了刘弘基面前,他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任所,而这一路上的车马费、住宿费,还有上任必须置办的官服、行装,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刘弘基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连母亲压箱底的私房钱都找出来了,也凑不够这笔钱。他跑去找亲戚朋友借钱,可大家要么是家道中落自身难保,要么是知道他平时好吃懒做,怕把钱借给他打了水漂,谁也不肯伸出援手。 眼看着上任的期限一天天临近,刘弘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愁眉苦脸地在街上游荡。 “延期不上任者,斩!” 这几个字像一把利剑,时时刻刻悬在刘弘基的头顶。他知道,隋朝的律法严苛,说斩头可不是吓唬人的。 眼看着期限只剩最后几天,刘弘基彻底陷入了绝望。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要么因为没钱上任被砍头,要么一辈子当个穷困潦倒的破落户? 一天晚上,刘弘基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刘弘基揣着家里仅有的几个铜板,来到了城外的一个村庄。他在村里转悠了半天,盯上了一户人家的耕牛。那是一头壮实的黄牛,正悠闲地在牛棚里吃草。刘弘基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把早就准备好的匕首,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溜进牛棚,手起刀落,把那头耕牛给宰了。 要知道,在古代社会,耕牛可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朝廷对耕牛的保护极为严格。隋朝律法明确规定,私宰耕牛者要处以重刑,轻则流放,重则入狱。 很快,官府就接到了报案,衙役们循着血迹很快就找到了正在处理牛肉的刘弘基。人赃俱获,刘弘基被五花大绑地押到了县衙。 面对县令的审问,刘弘基倒是十分坦然,一五一十地承认了自己私宰耕牛的事实,没有丝毫辩解。 县令仔细打量着刘弘基,见他虽然穿着破旧,但眉宇间却有种不凡的气质,问道:“你可知私宰耕牛是重罪?” 刘弘基苦笑了一下,把自己因为没钱置办行装,无法按时上任,眼看就要被处死的困境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说:“小人实在没有办法,与其因为延期上任被斩头,不如犯个罪进监狱,至少还能留条性命。” 县令听完,沉默了半晌,看着刘弘基的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为官多年,见过各种各样的犯人,有穷凶极恶的盗匪,有贪赃枉法的官吏,却从没见过这样主动犯法求坐牢的人。 县令长长地叹了口气,对身边的衙役说:“此人若非真疯,便是赌命啊!” 最终,县令判了刘弘基一年徒刑。这个判决可以说是手下留情了,按照当时的律法,私宰耕牛本可判得更重。 一年的刑期结束后,获释的刘弘基一路向东,来到了河东地区,凭借着一身力气和武艺,很快就在当地的绿林好汉中有了一些名气。 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刘弘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带着自己的队伍前往投奔。 李渊听说过刘弘基的名声,知道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好汉,见到他前来投奔,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为统军。 从此,刘弘基正式踏上了军旅生涯,他的人生也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刘弘基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贞观十七年(643 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那些为唐朝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刘弘基名列第十一位。 能够进入凌烟阁,是唐朝臣子的最高荣誉,这对于曾经的赌命囚徒、绿林好汉刘弘基来说,无疑是对他传奇一生的最好肯定。#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