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送我一瓶茅台酒作为纪念吗?”1954年7月18日,周总理邀请默剧大师卓别林共进晚餐,还特意用国酒茅台来招待。
1954年的夏天,瑞士日内瓦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这是二战后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世界舞台。
四月的机场,当周总理走下舷梯,各国记者与外交官的目光汇聚于此,那里有好奇与审视,但也隐藏着轻视的暗流。
美国意图阻挠新生政权发声的计划众人皆知,周总理从容走过,身后代表团人人腰背笔挺,此行只有一个目标,为被压迫的民族赢得尊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理念推向现实。
会议紧张进行时,住在瑞士小镇的卓别林接到了意外来电,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共进晚餐,这位刚被美国麦卡锡主义驱逐出境的艺术家感到惊喜。
卓别林虽以“流浪汉”形象风靡世界,内心却始终与弱小者相连,三十多年前他与中国结缘,与梅兰芳大师的友谊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珍贵篇章。
但想到要见东方大国总理,他仍难掩紧张,当晚抵达时,周总理已在门口迎接,一个亲切的握手立即化解了所有忐忑。
“《城市之光》在中国广受欢迎。”周恩来的开场白带着真诚的肯定,卓别林倍感欣慰,他的艺术跨越大洋在中国获得知音。
日内瓦会议胶着之际,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破局的关键,它如一束理性的强光,清晰勾勒出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
这在冷战阴霾密布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草案文本在与会国中引起震动,而当美国代表在总理的外交艺术前左支右绌时,卓别林已着手整理领结,准备踏上赴宴之路。
餐桌上,北京烤鸭金黄酥脆,但卓别林迟疑了:“请原谅,我与‘鸭子’有特殊缘分。”原来,标志性的“鸭子步”是他对鸭行模仿的成果,“鸭老师”岂能入口?
总理立刻示意换菜,卓别林却幽默转折:“美国鸭我不碰,北京烤鸭是例外!”为呼应气氛,他即兴用起“鸭子步”,满场笑声掌声交织。
当茅台酒启封时,香醇满室,卓别林一饮便惊叹:“这是真正的男子之酒!”他连尽数杯,意犹未尽时鼓起勇气:“我能带一瓶走吗?”话出口,他自觉失礼,初次见面索物太唐突,周总理却立即应允:“当然可以!”即刻令人取来茅台相赠。
这场谈话持续七小时,从红军长征的坚韧、中国革命波澜,聊到默片艺术的伟大实践、电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周总理细致讲述长征时,卓别林深受震撼:“您再不必走那样艰难的路了。”幽默话语引得周恩来朗声而笑,他们共同反对暴力强权,周总理在会议桌上争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卓别林用摄影机在《大独裁者》里剥去纳粹的画皮。
尽管领域不同,他们对人的尊严同等珍视,晚宴结束时合影留念,定格东西方两位伟人的相遇,这远非私人情谊,更像和平意志的郑重握手。
两人对人民苦难的悲悯目光如出一辙,无论是总理力促民族解放的主张,还是卓别林对底层人命运的表达,都闪烁着人道关怀的星光。
日内瓦会议最终以印支和平的实现落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后数十年成为国际秩序的基石,美国霸权主义的企图在周恩来高超外交前黯然失色,卓别林则在瑞士获得安宁创作环境直至终老。
一位领袖与一位艺术家,看似身处两个世界,却在日内瓦的宴席间因茅台结缘,他们分享的是对人类尊严的信仰和为和平奋斗的勇气,这种勇气无关国籍与职业,却共同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