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央视都搞错了,实际情况比美国,法国和三儿知道的还更糟糕的多,在5.7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并没有用到什么体系化能力,因为对阵印度空军完全不需要。 5月17日,央视在报道印巴空战细节时提到,巴基斯坦空军采用了“A锁B射C导”的战术,也就是防空系统锁定目标、战机发射导弹、预警机引导攻击。 这个说法听起来挺专业,但很快就被中航工业和军事专家打脸了。专家们明确表示,歼-10CE根本不需要依赖外部平台,人家自己就能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 这事儿得从现代空战的基本逻辑说起。过去打仗讲究“人多力量大”,但现在空战拼的是科技,尤其是雷达和导弹技术。歼-10CE装备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就像长了一双千里眼,能在240公里外发现目标,还能同时追踪几十个目标,挑出最危险的6个直接打击。 而印度的“阵风”战机虽然也是四代半,但雷达的T/R组件只有836个,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都差了一大截。就好比两个人戴着不同倍数的望远镜打架,谁先看到对方谁就赢了一半。 除了雷达,歼-10CE携带的霹雳-15空空导弹才是真正的大杀器。这款导弹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超过200公里,比美国的AIM-120D和欧洲的“流星”导弹都远得多。啥概念呢?就是说歼-10CE在敌方战机还没进入射程的时候,就能先发射导弹,等对方反应过来,导弹都快打到脸上了。 霹雳-15还具备“静默锁定”能力。它通过复杂的波形调制和频率跳变,让敌方雷达告警系统根本侦测不到信号。印度的“阵风”战机被击中后,飞行员甚至连雷达锁定的警报都没听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击落了。这种“无感打击”在现代空战中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军事专家特别强调,歼-10CE的雷达和导弹技术不仅领先“阵风”,而是碾压所有四代半战机。像欧洲的“台风”战机,虽然气动布局不错,但雷达性能和导弹射程都比不上歼-10CE。2024年巴空军和卡塔尔空军的演习中,歼-10CE在超视距空战中多次压制“台风”,甚至在近距缠斗中也不落下风。 就连美国的F-16V,虽然经过多次升级,但AN/APG-83雷达的探测距离只有200公里左右,携带的AIM-120D导弹射程也只有180公里,在歼-10CE面前根本占不到便宜。可以说,除了中国自己的歼-16、歼-15等重型四代半战机,歼-10CE在同级别中几乎没有对手。 印度花大价钱从法国买来的“阵风”战机,原本被寄予厚望,结果在实战中被打得颜面扫地。更尴尬的是,印度空军的战术还停留在冷战时期,主要依赖地面雷达调度,空中预警机数量不足,战机之间缺乏数据链协同。这就导致“阵风”战机在战场上就像没头苍蝇,既看不见远处的敌人,也不知道队友的位置,只能被动挨打。 印度在冲突后不仅不承认失败,还试图通过舆论战掩盖真相。莫迪政府封禁了8000多个账号,包括中国媒体的账号,甚至拉着S-400防空导弹出来“辟谣”,声称巴军的空袭没有造成损失。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印度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反而暴露了其军事体系的脆弱性。 歼-10CE在5.7空战中的表现,实际上标志着现代空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过去,体系化作战被奉为圭臬,但歼-10CE用事实证明,单机性能的突破同样能改变战场格局。它不需要依赖预警机或地面雷达,仅凭自身的雷达和导弹就能实现“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摧毁”。 当然,这并不是说体系化作战不重要。如果有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配合,歼-10CE的战斗力还能进一步提升。但关键在于,它已经具备了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在四代半战机中是非常罕见的。 歼-10CE的成功,背后是中国军工几十年的厚积薄发。从最初的歼-10A到现在的歼-10CE,每一次升级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尤其是KLJ-7A雷达和霹雳-15导弹,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让中国在航空电子和导弹领域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歼-10CE的出口成功,打破了西方在高端战机市场的垄断。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检验,为中国武器贴上了“可靠”“高效”的标签,这对未来的军贸合作意义重大。而印度在这场冲突中的失败,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盲目引进西方装备的风险。 印巴空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歼-10CE用一场漂亮的胜利告诉世界,在现代战争中,技术优势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无论是雷达、导弹还是航电系统,中国军工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地位。 而印度的教训也警示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军事体系,即便装备再先进,也不过是纸老虎。 未来的空战,或许会更加依赖体系化作战,但歼-10CE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单机性能达到极致时,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作战体系。这种“以点破面”的能力,才是真正让对手胆寒的存在。而中国军工,显然已经走在了这条道路的前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