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淮海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里,粟裕已经七天七夜没有合眼,在他面前的巨大地图上,红蓝箭头犬牙交错,六十万解放军与八十万国民党精锐搅成一团。 这场原本旨在歼敌一部的“小淮海”,正是由他力主,一步步升级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压力如山,战局瞬息万变,粟裕的眼球早已布满血丝。 但也就在此时,协同作战的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陈赓,派人送来了两斤牛肉干,随附一张字条,写着:“打胜仗要紧,命也得保住,不然将来谁跟我喝酒?” 这寥寥数语,是两位开国大将深厚情谊的缩影,粟裕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也是被战友在生死关头惦记的兄弟。 可谁能想到,仅仅十年后,在1958年的一场高级别会议上,一句石破天惊的指责直指粟裕:“他根本不会打仗!” 这句断言,何以能与那段用胜利谱写的历史相抗衡? 要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粟裕并非科班出身,他从南昌起义的一名小班长干起,在井冈山的炮火中,一步步凭战功成长为统领百万大军的野战军统帅。 而且粟裕的军事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奇,尤其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打出了一系列经典战例。 在1946年苏中战役,粟裕以三万之师迎战十二万美械强敌,七战七捷,歼敌五万有余,连身经百战的陈赓都惊叹:“你可真敢赌!” 但转过年来,孟良崮一役,更是一口吞掉了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整编74师,就连毛主席事后也坦言,此战结果,他和蒋介石两个人都没想到。 再到豫东战役,战况一度胶着,粟裕给陈赓去电:“老陈,只要再撑一天,就能吃掉黄百韬”,最终他果然撑了下来,歼敌九万。 这一份战绩单,为他赢得了最高统帅前所未有的信任,1948年粟裕赴西柏坡汇报工作,毛主席竟破例大步走出窑洞相迎,紧握其手,称他为“我们的英雄”。 并且中央军委不仅早已电令陈毅将军将战役指挥权交给粟裕,更是在1948年计划直接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虽然粟裕出于谦逊,最终以代司令员主持工作,但毛主席那句“独立处置,不必事事请示”的电令,已是赐予前线将领的最高授权。 当然,再辉煌的履历也不可能完美无瑕,批评者们抓住的,正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几次挫折,主要是1947年的南麻、临朐战役和1949年的金门战役。 不过公允地看,南麻、临朐之战,华野面对的是胡琏的精锐整编11师及其坚固工事,偏又遇上连日暴雨,天时地利尽失,而金门失利,则是在准备仓促、对渡海作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 但对于这些,粟裕本人早已主动向军委检讨,毛主席也回电宽慰,表示“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 也正是在这股风波中,陈赓大将拍案而起,当他听到对战友的刺耳指责时,这位向来乐观风趣的将军攥紧了拳头,当场怒斥:“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也向毛主席直言,粟裕“为人正派,是好人”。 然而,陈赓的这股怒火,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自三十年前一段过命的交情,1927年南昌起义南下,已是营长的陈赓左腿中弹,生命垂危,正是那个还只是警卫班长的粟裕,背着他在乱葬岗里躲藏了三天三夜,靠挖野菜、喝田埂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并且陈赓后来常说,那时就看出这小子“骨头里全是硬气,脑子比谁都活”。 这份情谊,在后来的革命岁月中历久弥坚,并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情,抗日时期,粟裕在苏南缴获了日军大衣,会派人辗转送给远在太岳山区的陈赓。 在淮海战场上,粟裕独创“坑道迫近作业”战术,陈赓立刻学习此法,极大加速了对黄维兵团的围歼。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副总参谋长的粟裕力主将陈赓从朝鲜前线调回,创办了日后大名鼎鼎的“哈军工”,他们一个任总参谋长,一个任副总参谋长,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并肩。 所以,粟裕到底会不会打仗,答案,其实早已刻在孟良崮的山石上,写在淮海平原的土地里,也体现在毛主席破例相迎的步伐中。 更重要的,在陈赓大将那一声充满血性的怒喝里——那不只是一位兄弟的仗义执言,更是一位顶尖军事家对另一位顶尖军事家最直接、最权威的肯定。 战功是冰冷的数字,而一位顶尖战友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或许才是对一名将帅价值最滚烫的证明。 【信源】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