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公元前176年,西汉宰相周勃被捕入狱,受尽欺凌和羞辱。后用1000两黄金贿赂狱卒

公元前176年,西汉宰相周勃被捕入狱,受尽欺凌和羞辱。后用1000两黄金贿赂狱卒,狱卒才点拨他:去找你的儿媳妇,只有她才能救你。

长安城的秋风卷着残叶扫过丞相府的台阶,周勃握着那卷黄绫诏书的手微微发颤,这位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将,此刻盯着"列侯即日就国"六个字,忽然觉得竹简比当年战场上的长戟还要沉。

檐角瓦片上的乌鸦扑棱着翅膀,叫声刺耳得像是在嘲笑。

谁能想到,帮着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转眼就成了新帝眼中的钉子。

离京那日,随从们抬着御赐的尚方宝剑,可周勃偏要穿上旧铠甲,这铁甲在秋阳下泛着冷光,他右手攥着长戟的力道,让送行的官员们脖子后头直冒冷汗。

马蹄声碾过官道时,路旁跪着的百姓里突然有人喊了声"丞相保重",周勃的戟尖微不可察地抖了抖。

河东郡的接风宴摆得热闹,郡守敬酒时眼睛总往兵器架上瞟,周勃故意把铠甲卸得哐当响,吓得对方差点打翻酒樽。

老将军心里门清,这些文官背地里都管他叫"持戟的莽夫",可他们哪知道,真正的刀从来不在明处。

果然没过三个月,长安来的廷尉带着诏书闯进府门,搜出的铠甲盾牌转眼就成了谋反的铁证。

诏狱的石墙渗着水珠,周勃的囚衣冻得硬邦邦,狱卒的鞭子抽下来时,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荥阳城头,项羽的箭矢把战旗射得像筛子。

那时浑身是血都不曾皱眉的老将,此刻却被几个胥吏按着脖子画押。

直到家仆偷偷塞来千两黄金,有个老狱卒才在半夜提点他:"您家儿媳是文帝的亲闺女。"

周勃这才恍然大悟,他那不成器的儿子周胜之娶的公主,平日里最看不上这个武夫公公。

可眼下能直通宫闱的,偏偏只剩这条屈辱的路,当公主带着太医来探监时,老将军指甲掐进掌心,却还得对着儿媳妇行大礼。

这事儿搁现在看特别讽刺,一个帮着刘邦打江山、帮着文帝坐江山的元勋,最后要靠儿媳妇的裙带关系保命。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这段时,笔尖都带着冰碴子:"绛侯出狱叹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乎!'"这话听着心酸,可仔细琢磨,周勃栽跟头真就怪狱吏吗?

当年陈平早就说过:"绛侯重厚少文。"这个评价其实留了面子,直白说就是政治嗅觉太差。

文帝刚即位那会儿,周勃仗着拥立之功,上朝时总把佩剑晃得叮当响。

有次宴会上居然让文帝给他斟酒,这些事在《汉书·周勃传》里都记着呢,新皇帝连亲舅舅薄昭都逼死了,能忍你个功高震主的老臣?

历史学者王立群在《百家讲坛》里分析过,西汉的列侯就国制度就是个温柔刀,看着是让功臣们回封地享福,实则是把危险分子赶出权力中心。

周勃的封地绛县在河东,那地方离长安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既方便监视又不至于逼人狗急跳墙,可老将军偏要在家囤兵器,这不正撞枪口上么?

周勃出狱后老老实实活了六年,死后儿子周亚夫又走上老爹的老路,被汉景帝用同样的罪名下狱,最后活活饿死。

班固在《汉书》里写这段时,明着夸周氏父子"守节不逊",暗地里点出他们不懂"亢龙有悔"的道理。

现在去山西绛县还能找到周勃墓,封土堆比旁边老百姓的坟头高不了多少,当地导游讲起"千两黄金买命"的故事时,游客们总爱摸摸钱包感慨。

其实哪朝哪代不是这样呢?功高震主的武将,有几个能逃过"飞鸟尽良弓藏"的宿命?区别无非是有人体面喝毒酒,有人得在诏狱里舔馊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