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4个工友,打算去投奔八路军。谁知,出发当天,却变成了16人跟随! 抗日烽火中,平型关捷报传来,一群工人秘密集结,原本五人队伍竟翻倍,他们的延安之旅藏着什么秘密转折?这份决心如何点燃革命火种? 刘贵福生在山东宁津县,早年进冯玉祥西北军当学徒,学修枪械,那时西北军纪律严,环境苦,他一步步积累经验。1935年,他转到太原兵工厂,那里是阎锡山地盘,生产步枪机枪,日本侵华加剧,太原周边炮火不断,工厂勉强运转。刘贵福看到国民党部队撤退时乱成一锅粥,对百姓也不好,1936年他加入牺盟会,积极抗日。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重创日军,击毙一千多,缴获大批武器,这消息像火把一样传开,让刘贵福下定决心去延安投军。他觉得国民党没信念,八路军才是真抗日,就找四个工友商量,大家同意一起走,路上好有个照应。 没想到出发那天,队伍变成十六人,原来那四个工友回家一说,其他人听了也心动,纷纷加入,这事反映出工人阶级觉悟高,对共产党向往。1937年12月,他们几经辗转到延安,向军委报到,萧劲光参谋长把刘贵福分到柳树店兵工厂,那里条件简陋,设备少,工人靠手工修枪。刘贵福上手快,两个月修好上百挺重机枪,领导看他有本事,调他负责高射机枪改进,他改了结构,让枪更稳当,适合战场用。1938年初,毛主席指示八路军一年内自造一万支步枪,兵工厂合并成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在安塞茶坊村,刘贵福当枪械部头,和工友设计出无名式马步枪,这枪轻便,带三棱刺刀,适合游击战,1938年边区工业展览会上获奖,毛主席说同志们用上自家枪了,1939年7月,刘贵福随工人行军营突破封锁,到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那里藏在山洞,防空袭,设备更新,他当副所长,继续搞步枪。 1940年7月底,他收集部队意见,改良无名式,枪管短了,重量轻了,易生产,性能好,正好8月1日建军节,第一把枪出来,就叫八一式马步枪。彭德怀视察,说这枪称手,指示批量造,推动我军武器自给。刘贵福的贡献大,他开创人民兵工自主路,从修枪到设计,帮八路军多打鬼子。那些年,日军轰炸频繁,国民党封锁紧,兵工厂转移多次,工人吃苦头,但刘贵福坚持下来,。太原兵工厂那十六人投奔,起步小,却影响深,更多技术员跟着来,充实军工队伍。抗日胜利后,刘贵福继续工作,到1966年去世,他的事迹激励后人,提醒我们革命靠群众,技术为人民服务。刘贵福不是一个人战斗,他带出的队伍,设计出的枪,帮部队渡过难关,八一式步枪用在抗日战场,杀伤日伪军不少。这故事接地气,说的是普通工人觉醒,投身革命,共产党领导下,大家齐心,创出奇迹。回顾历史,刘贵福从太原到延安,再到黄崖洞,一步步走来,靠的是对党忠诚和实际本领。 刘贵福设计枪械,解决部队缺枪问题,推动根据地工业发展。黄崖洞兵工厂1941年遭日军围攻,工人守住阵地,保住设备,继续生产。八一式马步枪产量虽不多,但意义大,是我军第一支制式步枪,影响后来的军工。刘贵福的事,告诉我们,革命胜利靠奋斗,技术创新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