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会儿,清军虽无敌存在,老大皇太极却一直想和谈,倒是崇祯不答应,非要安内又攘外,直到灭亡。咋样,听着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但确实存在。 至于皇太极为啥要和,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以后专门来叙,且看崇祯,一开始根本不理会,后来被打惨了,李自成们又闹得欢,不得不改变了态度。 公元1638年,崇祯开始与清私下议和,皇太极也积极回应,并声言谈不拢便动武,颇有以武促和的味道。 那你情我愿的,看来问题不大了,可没曾想,朝中大臣们知道后,反对者众,崇祯一见退缩了。敢情这货不愿担责,怕背上宋朝君主那样屈辱议和的骂名,可你把国家亡了,不是要承担更大骂名吗?这脑回路太清奇。 结果皇太极说到做到,清军入塞大杀四方,明军统帅卢象升都战死了。崇祯慌了,赶紧把剿寇的洪承畴与孙传庭,及猛将曹变蛟领衔的强悍秦军,全都调到了抗清前线。 这下好了,本来剿寇只剩最后一公里,张献忠投降,李自成仅带17骑逃入商洛山,如今功亏一篑,您瞧这事儿干的。不过,更邪门的还在后头呢。 四年后,关外松锦大战,明军惨败;关内李自成张献忠们,又蓬勃发展,明朝危亡在即,崇祯终于私下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动去议和。皇太极?依然愿意,还愿称藩,至于条件,当时来看也能接受。 比如,清人要求赏银黄金1万两,白银100万两。看起来很多,但相比大明每年1260余万的抗清辽饷,就不多了。那和议真成了,减点税,让农民把日子给过了,造反的不就少了嘛。 何况和谈成功了,洪承畴不会降清,曹变蛟不会死,部分秦兵尚在,还有吴三桂关宁军,都能去剿寇了。这力量,再加孙传庭们,谁说没有翻盘的机会? 可哪曾想,和议即将告成时,陈新甲不小心泄露了出去,大臣们立马群起攻之。崇祯一看,又缩了回去,并把责任全推给了陈新甲,一杀了之,议和遂告失败,而那大明也在两年后轰然倒塌。崇祯?不败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