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1年4月回民支队大队长马永恩指挥二百多战士围住四十多日本兵,十几分钟全部挑

1941年4月回民支队大队长马永恩指挥二百多战士围住四十多日本兵,十几分钟全部挑死后,掩护首长吕正操突围。 1941年4月的一个深夜,冀中平原上的蠡县桑园村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回民支队大队长马永恩正带着200多名战士被800多名日军团团包围,生死存亡就在这一夜。 日军这次学精了,他们在村子东、南、北三面布下重兵,唯独西面留出一个看似“安全”的缺口。鬼子以为八路军会慌不择路地往那边逃,殊不知那里早就埋伏了整整一个中队的兵力,就等着来个瓮中捉鳖。 马永恩当过多年的骑兵,打仗经验丰富得很。他派侦察兵摸了一圈回来报告:“西边太安静了,肯定有鬼。”果然,望远镜里隐约能看到草丛中反光的钢盔。 既然鬼子想玩心理战,那就将计就计。马永恩把部队分成三部分:让副队长带着二中队在村东制造声势,吸引日军注意力;马虎文带着40多人留在村里继续“表演”被包围的样子;他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悄悄向西面那个“陷阱”摸去。 战斗一打响,村东的枪声就没停过。马虎文这些回民战士平时用农具练过刺杀,抄起铡刀、镰刀照样能要鬼子的命。有个叫马二娃的小战士,一口气砍倒三个日本兵,自己也中了刺刀倒在血泊里。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把日军都给震住了,以为遇到了主力部队。 就在日军被牵制住注意力的时候,马永恩带着主力已经摸到了西面埋伏圈的边缘。汉阳造步枪在近战中比日军的三八式好使多了,枪身短便于转身,枪托结实能当棍子用。200多人分成几十个三人小组,背靠背往前冲,18分钟就解决了战斗。 这一仗打完,40多个鬼子全部被消灭,回民支队牺牲了6名战士。但马永恩没有急于撤退,他担心日军会报复村民,又带着部队折回去掩护老百姓转移。果然,天一亮日军就来了大扫荡,要不是提前转移,后果不堪设想。 桑园突围战后,冀中军区专门总结了这次战斗的经验。三人小组配合作战的战术被推广开来,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特别管用。每个小组有一个老兵带两个新兵,老兵负责观察敌情,两个新兵一个掩护一个突击,既能发挥火力又能相互照应。 战士们还摸索出了夜战的窍门:行军时用蒙古矮马代替大马,动静小耐力好;作战时尽量选择有掩体的地形,避免在开阔地暴露;突围时要快准狠,绝不恋战。 马永恩这个人打仗有个特点,从不把战士当炮灰。每次行动前都要反复研究地形,尽可能减少伤亡。他常说:“咱们的命金贵,鬼子的命不值钱,但不能拿兄弟们的命去填窟窿。”正因为这样,回民支队的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拼命。 可惜好人不长命,半年后马永恩在另一场战斗中腹部中弹,但他硬是咬着牙指挥了10个小时,直到把所有战友都送出包围圈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消息传来,整个支队的战士都哭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八路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兵书战策,但一到战场上就像换了个人。他们能把锄头改成长矛,能把镰刀当作战刀,能在绝境中想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战术。这种在生死关头爆发出的智慧,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实用。 网友热评精选: “这才是真英雄!” 网友@铁血丹心:“看完桑园突围的故事,眼泪直接飙出来!杨兆卿指导员腿都打断了还不忘掩护战友,最后拉响手榴弹和鬼子同归于尽,这种血性现在还有几个人有?致敬!” 网友@冀中老乡:“吕正操能突围成功,全靠老百姓拼死掩护。那时候家家都是‘堡垒户’,伤员藏地窖、情报塞饼子里送。现在想想,军民鱼水情不是口号,是拿命换的!” “如果穿越回1941年的桑园村,你会选择做掩护战友的杨兆卿,还是冒险收留伤员的普通村民?为什么?” (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信源: 《吕正操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回民支队史》民族出版社 《冀中军区抗日战争史料汇编》中央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