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为什么不撤销对肖某某的处分: 一、舆情维稳的路径依赖 1. 处分决定的“灭火”属性校方在2023年事件发酵48小时内火速处分肖某某,实为应对“十万级浏览量”舆情的应急措施。该决策已固化为行政系统对舆论的惯性妥协——撤销处分意味着彻底否定自身权威,可能触发二次舆情危机。 2. 模糊定性的反噬效应校方初期以“不雅行为”替代明确性骚扰指控,试图保留操作弹性。但法院判决后,此模糊表述反成枷锁:维持处分可解释为“抓痒动作有损形象”;撤销则需承认行政裁量权失范。 二、校规与司法的结构性冲突 1. 纪律审查独立于司法裁判法院仅认定肖某某“不构成性骚扰”,但武汉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办法》中“引发误解的公共行为”属校方自主裁量范畴。撤销处分需突破高校自治权与司法审查的边界。 2. 程序正义的制度真空教育部规定学生可申诉,但未要求“司法判决后必须撤销处分”。校内复查需“新证据”或“原程序重大瑕疵”,法院的定性结论不被视为法定新证据。 三、撤销处分的次生危机 1. 追责链条的不可控性若撤销肖某某处分,则需重新定性杨某行为。根据校规,若认定杨某诬告,其保研资格及港校博士录取可能被追溯取消,但跨国追责操作难度极大,不追责则暴露选择性执法。 2. 历史案例的崩塌风险此案暴露武大多起“舆情驱动处分”案例。若纠错,可能引发历史案件批量申诉,导致行政系统瘫痪。 四、校方的最优策略:拖延与置换 1. 冷处理的风险对冲 - 法律层面:等待杨某上诉二审结果,避免因未生效判决行动; - 舆论层面:利用9月新生入学转移焦点; - 技术层面:以“修订处分程序”为由拖延至肖某某毕业(记过处分有效期通常1年)。 2. 资源置换的折中路径校方曾研讨“不撤销处分但补偿学业机会”,如特批肖某某保研或境外升学。但肖母坚持“必须公开撤销”,堵死妥协空间。 结语:高校治理的“不可能三角” 武汉大学深陷程序正义、舆情维稳、行政效率的三重困局: - 优先程序正义 → 触发历史处分体系崩塌; - 屈从舆情维稳 → 牺牲公信力; - 追求行政效率 → 陷入道德与法律漩涡。校训石上的“求是”二字,终败给行政楼里沉默的打印机。
猜你喜欢
我懂了!武大为什么一直装睡当初为了尽快平息舆论两天就给了肖同学处分现在
2025-08-01
观史纪实
武汉大学是想冷处理此事,诬告不诬告不重要,处分也处分了,三年的影响期大概率也快结
2025-07-30
蜀道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