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刚刚宣布了 7月28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众议院发表任内第四次国情咨文,试图总结执政三年的“成绩单”。 然而这份长达1小时10分钟的演讲,换来的却是街头此起彼伏的抗议声浪。 从马尼拉的金融区到偏远的农村,民众举着“我们要面包,不要空话”的标语涌上街头,用行动给这场自说自话的政治秀投下反对票。 这种反差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政府的好坏不是靠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要用老百姓的获得感来丈量。 就在国情咨文发表的前几天,菲律宾遭遇了一场历史性洪灾。持续暴雨导致全国627万人受灾,31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当总统在国会大谈“防洪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时,马尼拉街头的积水正漫过居民的膝盖,贫民窟的孩子们在漂浮的垃圾中艰难求生。 讽刺的是,政府每年在防洪项目上投入超过2000亿比索(约合人民币251亿元),但这些钱似乎都打了水漂——排水系统依然堵塞,河道依然被违建侵占,受灾民众依然在社交媒体上绝望求助。 更让民众心寒的是,洪灾暴露的不只是基础设施的脆弱,更是官僚体系的腐败。媒体调查发现,多个防洪项目存在“豆腐渣工程”,部分承包商与官员勾结,将钢筋水泥换成劣质材料。 一位参与救灾的志愿者愤怒地说:“我们在前线救人,那些贪官却在后方数钱。”这种溃烂的腐败,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如同被洪水冲垮的堤坝,再难修复。 国情咨文中,马科斯反复强调“经济增长5.4%”“吸引外资创纪录”,但这些漂亮的数字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毫无温度。 马尼拉街头的小商贩们发现,一袋大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三年前的两倍;棉兰老岛的农民们抱怨,化肥价格飙升让他们入不敷出;首都的年轻人为了一份月薪2000比索(约合人民币251元)的工作挤破头。 社会气象站的调查显示,1440万菲律宾人自认处于贫困状态,饥饿率从2月的26.4%飙升至3月的35.6%。 这种经济困境的根源,在于政府政策的严重错位。当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继续扩大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时,民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在南海建军事基地,而不是用来修学校、建医院? 当政府为美国企业提供“零关税”优惠时,本土农民却因为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而破产。一位马尼拉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尖锐指出:“政府正在用国家的未来换取短期的政治利益。” 国情咨文现场的尴尬场景,折射出菲律宾政坛的深刻裂痕。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率领家族成员集体缺席,她的支持者在社交媒体上嘲讽这场演讲是“马科斯家族的自嗨派对”。 这种政治对抗的背后,是民众对权贵政治的深恶痛绝。马科斯家族被曝光至今仍未缴纳2030亿比索(约合人民币254亿元)的遗产税,而杜特尔特家族则被指控在毒品战争中滥用职权。 两大家族的权力博弈,让普通民众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马科斯在演讲中高调宣布“启动全面反腐调查”,但菲律宾大学的政治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反腐的第一刀应该先砍向自己家族。” 瑞士联邦法庭早已裁定,马科斯家族藏匿了至少100亿美元的非法资产,而总统至今未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这种“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姿态,让民众对政府的改革诚意嗤之以鼻。 这场抗议浪潮的真正力量,在于它打破了菲律宾民众长期以来的沉默。在奎松市的示威现场,一位50岁的清洁工举着“我们不是蝼蚁”的标语,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以前我们害怕权贵,现在我们不怕了。” 社交媒体上,国情问责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困境,老年人用方言创作讽刺歌曲,连偏远山区的农民都学会了用手机直播抗议活动。 这种觉醒的背后,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当总统在国会大谈“2026年东盟峰会愿景”时,马尼拉郊区的一位母亲正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 当政府官员在豪华酒店庆祝“经济成就”时,宿务岛的渔民们正在为买不起柴油而绝望。 这种现实与承诺的巨大鸿沟,让民众意识到:改变命运不能靠政客的空头支票,必须靠自己的抗争。 菲律宾的这场危机,为所有执政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一个政府的合法性,不在于它修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饭; 不在于它在国际舞台上如何风光,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个公民都能挺直腰杆。 当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反复强调“菲律宾与所有国家为友”时,他或许应该先学会与自己的人民为友——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疾苦,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粉饰太平。 毕竟,真正的国情咨文,不在国会的演讲台上,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