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过: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毛主席作为一位对历史有着深刻洞察的革命领袖,在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诸多论述里,孔子和秦始皇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 孔子,被他视作论述最多的思想家,秦始皇,则是他提及频次最高的帝王。 毛主席对孔子的评价那可是相当复杂,他一方面认可孔子身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历史地位,也承认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还曾讲过,早年在私塾学习“孔夫子那一套”,培养了自己“古为今用”的思维方式。 像1960年,他跟日本文学代表团聊天时就说,自己读书分两个阶段,一开始读私塾,学的就是孔夫子的东西,那是封建主义的内容; 后来进学校,学的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还信过康德的哲学,再后来因为客观环境影响,和周围人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研究马列主义。 从这儿能看出,孔子学说对他影响很深,但另一方面,他也尖锐地指出,孔子的思想太合统治阶级的心意了。 历代统治者不停地给孔子加各种高帽子,让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使得孔子的学说变成了维护旧秩序的工具。 他甚至直接说“孔子是讲空话的”,觉得孔子的学说大多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对现实变革起不了太大实际作用。 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他看到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束缚民众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而对于秦始皇,毛主席的评价非常鲜明,他多次强调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还称赞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毛主席讲,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原来各国的度量衡,做到车同轨、书同文,还把分封制改成郡县制。 这些可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盛的大事,绝对是好事。 而且秦始皇还在陕西关中开凿了有名的郑国渠,长达三百多里,能灌溉农田四万多顷,对生产、对人民都有好处,秦国也因此富强起来,这也绝对是大好事。 秦始皇不光在政治上统一了天下,还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这些重要制度,给后世发展打下了深厚根基。 就算面对大家一直争议的“焚书坑儒”事件,毛主席也觉得得从不同角度去看。 他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确实把百家争鸣的好局面给破坏了,但也不是啥书都烧、啥儒都坑,他烧的是那些“以古非今”的书,坑的主要是孟子一派的儒。 他甚至明确表示“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他跟章士钊聊天的时候,还提出“共产党超过秦始皇一百倍”这样的观点。 这种“贬孔扬秦”的态度,在毛主席晚年的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 那毛主席为啥对孔子和秦始皇的态度差别这么大呢?这主要是因为他评判历史人物,特别看重这个人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 秦始皇靠着强硬手段结束了分封割据的混乱局面,还搞了好多制度创新,搭起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框架。 这种实实在在做事、推动社会变革的风格,跟毛主席自己一直强调的“改造世界”的革命理念特别合拍。 再看孔子,他的学说虽然有不少伦理道德方面的智慧,可经过后世统治阶级的改造,慢慢变成了“厚古薄今”的教条。 秦始皇的功绩,那在历史上简直不可替代,他废除了旧的“封邦建国”模式,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让“大一统”变成了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心里的核心认同。 要是没有秦始皇开创的这套制度,中国可能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大一统局面,说不定会像欧洲一样,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同样十分重要,要是没有“书同文”,各个地方因为方言不一样,文化交流肯定困难重重,说不定文化都得分裂。 没有“度同制”,跨区域的贸易也没法好好开展,经济发展肯定受影响。 哪怕是“焚书坑儒”,其实背后也藏着秦始皇“以法为教”的治理思路,在当时那个时候,这对打破贵族对文化的世袭垄断,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话说回来,毛主席对孔子和秦始皇的评价,可不是简单地抬高一个、贬低另一个。 他批评孔子学说,针对的是被僵化、被利用的部分;推崇秦始皇,看重的是他的变革精神和实际行动带来的效果。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得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看,既要看到孔子学说里“仁”“礼”这些思想的文化价值,也得小心别让它被保守势力拿来阻碍社会进步; 既要肯定秦始皇统一国家、建立制度的巨大功劳,也得反思他统治时一些过于极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