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8年,王树声大将正在机关食堂就餐,见一战士连打五份饭,王树声好奇上前询问,

1968年,王树声大将正在机关食堂就餐,见一战士连打五份饭,王树声好奇上前询问,小战士一脸惊恐,小声地说:“别管!小心引火上身。”

1968年春,一个普通的午饭时间,开国大将王树声在机关食堂看到一个小战士一次打了五份饭,好奇心让他上前一问,谁知小战士慌张地低声警告:“别管!小心引火上身。”这句奇怪的话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这五份饭到底是怎么回事?部队里藏着什么猫腻? 王树声,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人家,从小吃过不少苦,练就了一身硬骨头。1926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戎马生涯。他在红四方面军当过副总指挥,后来在八路军129师任副师长,打过平型关大捷这样的硬仗,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了开国十大将之一。 这位将军有个特点:为人正直,从不搞特殊化。衣服穿得旧得发白,和战士们一块儿吃饭睡觉,特别接地气。他觉得自己是领导,就得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不然怎么带好队伍?即便到了1968年,他已经60多岁,身体也不好,却还是经常跑基层,关心战士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1968年春天,王树声像往常一样去机关食堂吃饭。他从不摆架子,自己排队打饭,吃得也简单。那天,他注意到一个小战士抱着一堆饭盒,一口气打了五份饭。这数量明显不对劲儿,一个人的饭量哪有这么大?王树声心里犯了嘀咕,觉得这事不简单。他就走过去,随口问了一句,想知道这饭是给谁打的。 结果小战士一见是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眼神里满是慌张,低声说:“首长,您别问了,这事不好管,小心惹麻烦。”说完就抱着饭盒跑了。王树声站在那儿,眉头皱了起来。他意识到,这背后肯定有问题,不是小战士自己想多吃几份饭那么简单。 王树声不是那种听到一句警告就缩回去的人。他回到办公室后,马上开始查这件事。他找了几个信得过的战士,侧面打听情况,没费多大工夫就搞清楚了:原来部队里有些领导,仗着自己的位子,私下让战士替他们打饭、干杂活儿。这五份饭,很可能是某个领导懒得自己排队,让小战士代劳的。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打饭而已,能有多严重?但在王树声眼里,这就是纪律问题。部队是干啥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给某些人当佣人的。他觉得,这种风气要是不刹住,早晚会出大乱子。 查清楚后,王树声直接找到那个涉事的领导,直截了当地问:“你是领导,还是战士的仆人?这点小事都让别人干,你好意思吗?”对方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低头认错。王树声还不解气,又召集干部开会,严肃地说:“咱们是人民的军队,谁也不能搞特殊化,这种歪风邪气必须整顿!” 他的态度很硬,那位领导也没啥办法,只能改过来。从那以后,再没人敢随便使唤战士,部队的风气也正了不少。王树声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纪律不是说着玩的。 这件小事反映了王树声的原则:无论多小的毛病,只要涉及纪律,他都绝不含糊。他不怕得罪人,也不怕麻烦,就是要让部队保持正气。五份饭背后,是他对基层的关心,也是他对部队纯洁性的坚持。他相信,只有领导以身作则,战士们才能服气,队伍才能有战斗力。

1968年那会儿,正值特殊时期,社会上乱七八糟的事不少,部队里也不能完全避免。但王树声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底线。他不是为了抓谁的把柄,而是真心想让部队更好。这种精神,放到今天也值得敬佩。 这件事之后,王树声更坚定了深入基层的信念。他觉得,领导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得下去看看战士们到底过得咋样。直到1974年去世,他一直保持着这种作风。享年69岁的他,留下的不仅是战功,还有一身正气。 他身体不好,但从不抱怨,也从不给自己开小灶。有人说他太较真,可他觉得自己不较真,部队的风气就保不住。这种硬脾气,既是他的个性,也是他带兵的法宝。 五份饭的事虽小,却是个信号。王树声整顿之后,部队里那些搞特殊化的人收敛了不少。战士们也看在眼里,知道这位老将军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他的做法,等于给部队立了个规矩:谁也别想仗着地位瞎搞。 这事还提醒大家,纪律无小事。打饭是小事,但反映的却是态度问题。如果连这点小事都能随便破例,那大事上还能靠得住吗?王树声用行动证明,部队的规矩得从点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