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身长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有没有两米以上?1976年,广西出土一汉尺揭开答案。 《三国演义》把关羽写得威风凛凛:身高九尺,胡子二尺长,面如红枣,丹凤眼卧蚕眉。 这“身长九尺”听着就让人感觉是个巨人。可这九尺放在今天到底有多高?咱们得从历史里找答案。 关羽的真实身高,正史《三国志》里压根没提。陈寿只说他“容貌威壮”,是“万人敌”,但具体多高只字未提。 这“九尺”的说法,其实是小说家罗贯中给加的。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传,咱们就较个真,看看九尺到底怎么算。 要算清楚,首先得弄明白汉代的尺有多长。1976年,广西贵县(现在的贵港市)罗泊湾挖出个西汉大墓,里面有把尺子特别重要。其中一把木尺保存完好,清清楚楚刻着十等分,全长23厘米。 另外还有残破的竹尺和木尺,刻度也都是2.3厘米一格。考古专家们研究后认定,西汉时期的一尺就是23厘米左右。 但关羽是东汉末年的人,尺子会不会有变化呢?还真有。东汉的尺比西汉稍微长一点。日本保存着一把东汉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的铜尺,长23.9厘米;河南三门峡出土的东汉骨尺长23.2厘米。综合来看,东汉一尺大概在23.2到23.9厘米之间,取个中间数,23.4厘米比较靠谱。 按这个数来算:关羽“身长九尺”就是23.4厘米乘以9,等于210.6厘米,差不多2米11。要是按最短的23.2厘米算,是2米09;按最长的23.9厘米算,是2米15。所以关羽的身高很可能在2米1左右。 这个身高在今天算什么水平?确实很高,但也不是高得离谱。咱们现在的职业篮球运动员,超过2米1的大有人在。不过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末年,这绝对是鹤立鸡群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武将个个都那么高?这里头有门道。古代能当上将领的,多半是家境不错的。他们从小吃得好,肉蛋奶不缺,自然长得高大。 普通老百姓常年吃粗粮野菜,营养跟不上,身高普遍矮小。再加上战场上刀剑无眼,体格差的早早就淘汰了,活下来的自然都是壮汉。罗贯中写小说时,为了突出英雄气概,再添点油加点醋,武将们就都成了“巨人”。 正史《三国志》里倒是有几个身高记录:刘备“七尺五寸”,按东汉尺算约1米76;诸葛亮“八尺”,差不多1米87。曹操被形容为“姿貌短小”,估计也就1米6出头。这些数字听起来就合理多了,和现代人身高分布差不多。所以关羽2米1的身高,在当时完全可能。 有人会问:汉朝那么大,尺子会不会各地不一样?从考古发现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汉朝一直沿用这个制度。无论是广西、河南还是海外收藏的汉尺,长度都在23到24厘米之间浮动,差不了多少。所以用23.4厘米算关羽身高,全国通用。 还有个误解得澄清: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高。明清时期普通人平均身高才1米6出头,民国时更矮。现在生活好了,中国人平均身高蹭蹭长,北方很多地方年轻男性平均都1米75以上了。关羽的2米1在古代是巨人,在今天就是个高个子运动员的身材。 最后说回那把1976年出土的汉尺。虽然它是西汉的,但东汉尺长变化很小,23.4厘米这个数站得住脚。河南、日本发现的东汉尺子也都在这个范围,误差不过几毫米。这么算下来,关羽2米1左右的身高是比较可信的。 咱先不说关二爷那把青龙偃月刀是不是真的,聊聊古代武将骑马打仗的真实情况。 那时候打仗,大将基本都穿着厚厚的铁甲,马要是条件好也披甲。用的家伙事儿呢,魏晋之前主要是长枪、长戟这类,到了南北朝流行马槊。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点——就是长!短的也得三米起步,长的能有四五米甚至六米(再长材料就撑不住了)。 真打起来,就是骑马对冲,看谁先把对方捅下马。就算《三国志》里写关二爷杀颜良,用的也是“刺”,根本不是小说里抡着大刀砍。你想啊,战场上真要是碰上个使三五米长枪的高手,你拿把大刀还没抡圆呢,人家一枪早把你戳穿了,哪还轮得到你“过五关斩六将”?第一关就得交代了。 所以说,你身高一米九两米也没啥大用。战场上又不是打拳击,体重优势在长枪面前没啥意义。一个小兵拿着三米多长的铁枪(枪头其实不大,也就比现在的大号弹簧刀大点),管你多高多壮,捅着了基本就完蛋。这时候最有用的就是身上那层铁甲。 为啥穿了铁甲还那么多武将战死?因为战场上大家主要都用枪啊!这玩意儿破甲最厉害。刀砍不穿铁甲,枪可是能捅穿的。 再强调一下,《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真历史。大家听熟的很多故事,像刮骨疗毒、桃园结义,历史上压根没这回事。所以别拿小说里的情节当证据。也别提什么“万夫不当之勇”,战场上大家都用长兵器,你一个人被十几杆长枪指着,除了赶紧跑还能干啥?骑兵冲阵也得讲究配合。史书里也没有谁光靠吼就能吓退千军万马的事。 说到底,关羽能被尊为“武圣”,靠的不是他有多高,而是他的忠肝义胆。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武,华容道放曹操的义气,这些才是他名垂青史的真正原因。身高只是外表,品格才是根本。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