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男子在银行里大声吵闹,情绪激动,自己买房贷款117万,月供8000,还了七年,本金竟然一分没少,七年还的全是利息 ! 男子向银行讨要说法,银行调出贷款合同,竟然和男子手中的合同不符,等额本息被改成了先息后款。银行表示:和自己无关 ! 七年前,南京的蒲先生为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房子,签下117万的房贷合同,每月老老实实还8000多块,以为离还清债务不远了。可谁能想到,七年过去,本金一分没少,全是利息!更离谱的是,他手里的合同明明写着等额本息,银行拿出的合同却变成了先息后本。银行还振振有词,说跟自己没关系!这背后到底是银行的失误,还是另有隐情?蒲先生的遭遇,揭开了金融体系里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蒲先生,38岁,南京本地人。2013年,蒲先生攒了点钱,决定在南京买套房,给自己和刚结婚的妻子一个安稳的家。他看中了鼓楼区一套90平米的二手房,总价170万,地段不错,离单位也不远。为了买这房子,他东拼西凑了首付,还向民生银行申请了组合贷款:117万的商业贷款加上30万的公积金贷款,贷款期限20年,年利率4.2%,每月得还8092.95元。签合同那天,他仔仔细细看了条款,确认是等额本息还款,觉得每个月还的钱里既有本金也有利息,挺合理,就签了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蒲先生按时往账户里存钱,银行也按时扣款。头两个月,他每次存9000块,怕扣款不够,可银行只扣了四五千,账户里总有余额。他以为这是银行的操作习惯,也没多问,之后就固定存8092.95元,银行也照扣不误。几年下来,他从没拖欠过一次还款,觉得自己离还清贷款又近了一步。2020年,蒲先生想装修房子,打算再贷点款,就去查了征信报告。 这一看,他整个人都懵了:117万的商业贷款本金,竟然还是原封不动的117万!七年时间,月供8000多块,总共还了快70万,全是利息,一分钱本金没减!这消息像晴天霹雳,蒲先生翻出当年的合同,反复确认条款,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等额本息,按理说本金应该逐月减少才对。 蒲先生坐不住了,拿着合同直奔民生银行南京分行讨说法。他找到贷款窗口,要求银行解释清楚。银行工作人员调出存档的合同副本,摊开一看,蒲先生傻眼了:这份合同的还款方式赫然是“先息后本”,也就是说,他每个月还的钱只用来付利息,本金要到贷款到期时一次性还清。这跟蒲先生手里的合同完全不一样!他清楚记得,签合同时从没同意过改成先息后本。银行负责人却说,这事跟银行没关系,可能是当年经办人出了错。那位经办人早就离职,银行也联系不上。 蒲先生算了一笔账,按等额本息还款,20年下来,他总共要付的利息大概是80万左右。可如果按先息后本算,20年利息得高达120万到130万,比原计划多出30到40万!这笔钱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半套房子的首付。他越想越气,觉得银行这操作简直是坑人。七年时间,他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成了银行的利息,自己却没往前走一步。银行的推脱态度更让他火大,负责人一口咬定是前员工的个人失误,银行本身没责任。蒲先生要求见当年的经办人,银行却说人早就走了,联系方式也没有。这回答让蒲先生觉得像在踢皮球,问题根本没解决。 这事很快被南京本地媒体报道,引起了不少关注。市民们开始议论,很多人觉得蒲先生的遭遇太离谱,也有人怀疑银行的内部管理是不是有漏洞。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9条,合同双方要按约定履行义务,单方擅改合同条款属于违约行为,得对造成的损失负责。蒲先生找到律师,把手里的合同原件和银行的版本都拿出来比对,要求银行提供更改记录和经办人的操作日志。可银行这边迟迟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只反复强调是离职员工的错。舆论压力下,民生银行南京分行表示会尽快调查,争取给蒲先生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协商的过程并不顺利。银行先是提出两种方案:一是把贷款改回等额本息,重新算还款计划;二是给点利息补偿,但继续按先息后本还款。蒲先生一口回绝了第二种方案,觉得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坚持要求银行退还多收的利息,还要公开道歉。双方拉锯了好几个月,期间蒲先生多次往返律师事务所和银行,带了一堆材料,试图理清合同变更的来龙去脉。2021年初,银行终于松口,同意把贷款恢复到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减免部分已付的利息,还承诺会改进内部流程,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蒲先生总算松了口气,虽然结果不完全如他所愿,但至少本金开始慢慢减少,未来的日子不至于那么压得喘不过气。 到了2021年,蒲先生的贷款终于回到正轨。他每个月还是得还8000多块,但至少知道本金在一点点减少。他继续在国企上班,生活渐渐恢复平静。这件事让他对银行多了几分戒心,每次收到银行的通知,他都会仔细看清楚,生怕再出什么幺蛾子。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银行的合同条款是不是让你看得头晕?蒲先生的故事,让你对房贷或者银行有什么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