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廖学秋因为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家赶,想给丈夫一个惊喜,回到家后,就看到了恶心的一幕。 廖学秋,这个名字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她1939年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艺术有种特别的热爱。家里条件一般,但她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戏剧学校。那时候,能走上艺术这条路的人不多,她算得上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子。后来,她凭着扎实的演技和独特的气质,成了四川话剧团的一员。1979年,她接下了《潘金莲》这个角色。这可不是个普通的角色,潘金莲在大家眼里是个复杂的人物,既有风情万种的一面,也有让人唏嘘的命运。廖学秋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下了不少功夫。她跟着剧组跑了好几个月,从化妆到台词,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那六个月,她几乎没回过家,全身心扑在戏上。 拍戏的地方离成都挺远,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六个月的分别,对那个年代的夫妻来说不算短。廖学秋心里一直惦记着丈夫,想着戏一杀青就赶紧回去。她甚至还盘算着给丈夫带点啥,给他个惊喜。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写信都得等上好几天才能收到回音。她只能靠着想象安慰自己,觉得家里一切都好,丈夫肯定也在等着她回去。 可现实往往比戏还残酷。1979年的某一天,廖学秋终于忙完了最后一场戏。她收拾好行李,马不停蹄地往成都赶。那一刻,她心里满是归家的喜悦,觉得自己熬过了这么多天的辛苦,总算能和丈夫团聚了。然而,当她推开家门,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景象——丈夫竟然背叛了她。那一刻,她的心情可想而知,从满心欢喜到震惊愤怒,再到心灰意冷,全都混在一起。她辛辛苦苦在外拍戏,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丈夫的背叛不是什么浪漫故事,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理由。那时候的婚姻不像现在这么随便,离婚还是个挺大的事儿。可廖学秋面对丈夫的行为,没选择忍气吞声。她不是那种会为了面子委屈自己的人。发现真相后,她果断提出了离婚,把这个不堪的婚姻画上了句号。丈夫那边呢,自然是百般狡辩,但事实摆在那儿,他的形象在她心里彻底崩了。 离婚后,廖学秋带着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那时候她已经40岁了,独自抚养孩子,还要继续事业,压力可想而知。但她没被这些打倒,反而越活越硬气。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演戏和儿子身上。四川话剧团的同事们都说,她那段时间像是换了个人,工作上特别拼,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带着一股子韧劲。可能是生活给了她太多磨砺,她把这些都化成了表演里的力量。 事业上,她后来又接了不少戏,慢慢地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潘金莲的那部戏播出后,大家都夸她把这个角色演活了,连眼神里都透着人物的灵魂。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生活再难,也挡不住她往前走。儿子也在她的教导下长大成人,后来成了她的骄傲。有人说,廖学秋的成功,不光是演技好,更是因为她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 回过头看1979年的那场变故,对廖学秋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新生。婚姻的破裂让她看清了一个人的真面目,也让她更明白自己想要啥。她没沉溺在痛苦里,而是选择站起来,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女人不靠谁也能过得好。那时候的社会,对离婚的女人多少有些偏见,可她不在乎这些眼光,硬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