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节,云南屏边烈士陵园,82岁的曹启东和81岁的郝钦敏夫妇,从四川广元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火车旅程,再次来到儿子曹刚的墓前。[看] 曹刚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年仅18岁,入伍仅半年,从1980年开始,这对老人每年清明都会来到屏边,风雨无阻地坚持了40多年。 曹启东至今保留着参军时的军装,虽然已经洗得发白,但每次祭扫都会穿上,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他深知战争的残酷,郝钦敏则会准备曹刚生前爱吃的点心和一瓶白酒。 陵园的工作人员对这对老人印象深刻,曹启东每次都会对着儿子的墓碑敬标准的军礼,动作依然挺拔,而郝钦敏总是带着自己做的糕点,有时还会多准备几份,放在其他烈士的墓前。 2020年,二老来祭扫时,山路因暴雨受损,原本的车辆无法通行,两位老人拄着拐杖,步行了6个小时才到达陵园,当时曹启东已经80岁,但他们没有因此放弃。 2022年来祭扫时,郝钦敏刚出院不久,身体虚弱,在火车上多次呕吐,曹启东担心老伴的身体,在包里放了速效救心丸,到达墓前后,两人像往常一样清理墓碑,摆放祭品,然后静静地坐在墓碑两侧。 合影中,父母坐在墓碑两边,中间是儿子1979年的军装照,没有笑容,却有着难以言喻的温情,风吹过郝钦敏的白发,阳光照在曹启东胸前的军功章上,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回程的火车上,郝钦敏一直看着照片,那天她对着墓碑说了很久的话,其中有一句让曹启东印象深刻:“下次可能就走不动了。” 2023年清明,陵园的工作人员再次看到了这对老人的身影,这次郝钦敏坐着轮椅,曹启东推着轮椅的背影比去年更加弯曲,但他们还是来了。 两位老人每次都会多带几包香烟,分别放在其他几位烈士的墓前,曹启东说:“这些孩子离家太远,也需要有人陪陪。” 从广元到屏边,直线距离约800公里,但实际的交通路线需要绕行更远,对于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趟路程并不轻松,火车、汽车、步行,有时还要在途中过夜,但他们从未因为路途艰难而缺席。 40多年来,这对老人的容貌在变化,身体在衰老,但对儿子的思念从未减少,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父母之爱,这是他们的坚守。 在烈士陵园的登记册上,曹启东夫妇的名字出现了40多次,每一次签名,都代表着一次跨越千里的思念之旅,陵园的新老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们,也都被他们的坚持所感动。 这不仅仅是两位父母对儿子的思念,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年轻人的致敬,在他们看来,那些长眠在异乡的烈士,都是值得被记住和缅怀的孩子。 身体的衰老让二老这趟祭扫之路变得更加困难,但只要还能动,他们就会继续这个坚持了40多年的约定,这份跨越生死的亲情,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信源:两位耄耋老人赶到儿子墓前拍下了“全家福”——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