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总理途经成都,得知陈毅父母住所破旧后,立即下了一道命令,。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成都短暂停留,特意向当地军区负责人询问陈毅元帅父母的近况。 直到这时,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才惊觉,开国元帅陈毅的父母竟然早已悄然住在成都,而他们的情况,本地政府竟然无人知晓。 顺着线索找过去,贺炳炎很快在一处名为兴隆巷的普通居民区里,看到了这两位年迈的革命老人。 他们住得很简单,只是租用了两间普通的旧平房,与他们的身份似乎并不相称。房子确实比较破旧,显然居住条件算不上好。 在和老人们的交谈中,贺炳炎能感受到他们的朴素与自律。 虽然与元帅之子血脉相连,但他们生活低调,恪守着某种不言明的规矩。 离开前,贺炳炎忍不住向老人承诺,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悄悄告诉他,并且保证不会告知远在北京的陈毅元帅。 贺炳炎迅速将所见所闻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当得知陈毅元帅父母身体尚可,但居住条件确实不佳时,周总理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达了明确的指示:务必为两位老人更换一处更适合安度晚年的住所,要给予陈老总一家,特别是他的父母,妥善的关怀与照顾。 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下,陈毅元帅的父母不久便搬进了半节巷一个更为舒适的小院子。 此后几年间,贺炳炎将军只要得空,总会前往探望这两位老人,时常带去些生活用品,给予他们亲人般的温暖。这份持续的关照让陈毅父母内心充满了感激。 时间回拨到更早,陈毅元帅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1949年他担任上海市长不久时,组织出于关心,将陈毅年迈的父母从四川接到了上海。 短暂的团聚后,陈毅公务日益繁重,无暇陪伴父母,老人也不愿打扰儿子工作,仅居住了三个月后便主动提出返回四川老家。 分别在客轮码头,陈毅对父母提出两个明确的约定:第一,不能随意使用公家的车辆;第二,不能打着市长父母的名头在外办事。陈毅的父亲爽朗地一口答应,表示绝不会给儿子脸上抹黑。 几年后,陈毅调往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又将父母接去中南海小住。 然而老人在北京虽然心情舒畅,却又开始心疼日理万机的儿子和儿媳,加上年事已高难免思乡,1957年,他们再次坚持要返回四川。 这次送别时,陈毅对回川的父母又增加了三条细致的要求:在四川的一切生活开销自行解决,不能麻烦地方政府;回到家乡只做普通老百姓,不去惊动街坊邻居;对于亲友可能提出的不合规请求,要明确拒绝,不能帮着说话、牵线搭桥。陈毅的父亲依然非常理解和支持儿子定下的这些规矩。 回到成都后,老两口严格遵守着与儿子的这“三次立下的规矩”,安静地生活在那两间普通的平房里,像一对最平凡的退休老人,因此才出现了周总理到访前无人知晓他们身份的情形。 后来,贺炳炎将军于1960年7月不幸病逝。消息传来,陈毅父母尽管身体已弱,仍然坚持亲赴灵堂,对着将军的灵柩悲恸流泪,送这位常来探望、给予他们关怀的忠厚后辈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963年5月,陈毅元帅的母亲在成都去世。当时陈毅正准备出访越南,无法脱身奔丧。 悲痛之余,他只能写信回家处理母亲的后事,并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寄回六百元钱用于办理后事;每月再寄六十元作为父亲的生活费。他在信中特别强调,此时国家依然处在克服困难的时期,要求家人办理后事时不能接受省里的额外补贴,必须自行解决,否则心里会非常不安。 母亲离世后,陈毅元帅对父亲更加牵挂。然而到了1970年12月,年届89岁高龄的陈毅父亲也在成都病故。此时的陈毅元帅,自己亦身患重病,正在301医院接受治疗。 听闻噩耗,他内心痛苦万分。 病榻上,陈毅握笔已感艰难,但他仍挣扎着给家人写下信件,并嘱咐夫人张茜汇款用于安葬父亲。在这封几乎是最后嘱托的信里,除了表达哀思,他依然延续着一贯严格的原则:父亲的丧事务必秉持勤俭朴素;原来租借使用的公家房屋及家具必须如数归还;所有借用物品都要与管理人员核对清楚,办理好交接手续,确保不留任何疏漏。 陈毅元帅的一生,正是用这样一次次具体的行动,无声地注解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共产党人本色。他对自身与家人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要求,不仅是他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今天,陈毅元帅严于律己、廉洁持家的故事依然被广泛传颂。 其子女后人始终谨记父辈教导,低调生活,家风严谨。 信息来源: 陈毅元帅三次与父母“约法三章” 学习时报(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主办) 《传承红色家风 彰显崇高风范》或相关论述陈毅家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