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两次患癌却能活到98岁,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告诫世人的话,一针见血:人老了,最好的

两次患癌却能活到98岁,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告诫世人的话,一针见血:人老了,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而是要坚持“三不要”,现在知道不算晚! 都说人到晚年要注重养生和锻炼,年纪越大越要忌口,这不能吃,那不能喝。   季羡林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活得比许多折腾养生的人还久。   常有人问他,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三不养生法”,以及别做2件事。   这位大作家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他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注定他往后的人生不会太安宁。   少年时家中濒临破产,青年时期几乎都处于战争带来的不安中,曾卧轨绝食,抗议蒋介石的不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季羡林总算有过了段平静祥和的日子,却又在动荡时期被批斗,一度丧失活下去的意念。   他带上安眠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寻死,没想到刚一出门,就被抓去痛打了一顿。   这一顿打反而把他打醒了,他要和命运斗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作家季羡林。   本以为这一生的苦都吃完了,结果他晚年时查出身患癌症,而且是两种,还都已是晚期。   但即使如此,他依旧活到了98岁,2009年因心脏病逝世。   生前,季羡林曾写过一篇《养生无术是有术》的文章,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   首先就是别为了锻炼而锻炼,他还拿自己两个朋友举例子。   季羡林的那两个朋友,每天锻炼不少于2个小时,运动量绝对够了。   可是一个比他走得早,另一个比他先病倒,唯独他这个锻炼得不多的,身体算最好。   所以他认为该锻炼时,就活动活动,而不是为了锻炼去锻炼。   其次,别停下思考,要“让脑筋活动着”。   季羡林认为,脑部的血液活动起来,才能让全身都舒畅,如果大脑不运转了,那全身的血液流动都会受阻碍。   他每天都会看新闻、读报纸,让自己去思考,有灵感时就写写文章,绝不让大脑闲着没事做。   虽然他没科学证据,不能证明这样做有益健康,但别人都说他比同龄人看着更精神,说他“身轻如燕”。   而“三不养生法”,帮助他身体更硬朗。   第一个“不”,就是前面说的不要过度锻炼。   季羡林往往是完成工作后,或感觉工作累了,才会起身去散步,看看风景,然后再接着工作,又或是做点别的事。   第二个“不”,指的是不挑食。   无论多大年龄,季羡林吃饭都讲究荤素搭配,有什么吃什么,并且不忌口,还常备烤馒头片做零食。   第三个“不”,则是不嘀咕。   意思很简单,就是别钻牛角尖,千万别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心情。   这也是中医提倡的,只有心情好了,身体才会好,要是总有负面情绪,时间长了,各种病就来了。   正是有了这些心得,季羡林才会如此长寿。   以他患癌前的硬朗身体,如果没有癌症阻碍,他或许还能活过一百岁。   当然,季羡林的养生法不适用于所有人,只是可以借鉴,老年人想身体好,还是得听医生的话。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