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 这番话乍一听,似乎在强调两岸同根同源,可结合她近年来的所作所为,却让人觉得格外刺耳。 蔡英文确实在台湾接受教育,学的是法律和政治。 她197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84年获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按她自己的说法,确实念过不少中国书。 但问题在于,她当了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干的事却和中国越来越远。 2025年4月,蔡英文以“过境”为名窜美并与美众议长麦卡锡见面,这一行径引发岛内各界强烈谴责。 当晚,数十个政党和团体在桃园机场举行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抗议者高举标语,高呼“反‘台独’,救台湾”“麦蔡会,卖台会”等口号,怒斥蔡英文为谋一党私利祸害台湾。 事实上,蔡英文这种“双面话术”早已不是第一次。 2024年5月,她在卸任前接受BBC采访时,曾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声称台湾要迈向所谓的“立国”,还警告大陆,武力统一代价高,谁也拦不住台湾的“前进”。 她甚至拿所谓的“宪法”说事,强调台湾的民主制度已经成型,还拉国际撑腰,提到美国、日本等国会站台湾这边。 这种言行不一的背后,是蔡英文及其民进党当局一贯的“台独”底色。 她在任期间,推动“去中国化”,修改课纲,减少中国史内容,增加台湾史比重,试图从教育层面割裂台湾与中国的联系。 此外,她还推动“法理台独”,启动了一系列“加固台独政治基础”的法律制度建设,包括“民主防护网”“法治防卫机制”等,给两岸关系的发展笼罩在“法律恐吓”之下。 岛内媒体和专家也持续批评蔡英文的拙劣表演。 《中国时报》曾发表社论指出,民进党当局的短线操作只会让台湾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台湾资深媒体人吕志翔撰文称,蔡英文行前已付出与洪都拉斯“断交”的代价,自嗨式的重大“外交突破”只有大内宣效应,无助于改善台湾对外关系。 更讽刺的是,蔡英文在2023年10月10日发表的“双十讲话”中,大谈“维持现状”“两岸共处之道”“和平是唯一选项”,和平一词出现频率多达十次以上。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她在国际局势变化下的权宜之计。 当时,中美关系出现局部缓和迹象,民进党担心中东局势影响美国的“印太战略”,担心美国调整对台政策,才亮出妥协姿态。 然而,这种妥协只是表面的。 蔡英文在讲话中依然宣称台湾将实现“潜艇下水”,要加强“台湾防卫”,这分明是对台海安全“叫板”,是不会放弃“以武拒统”的“在表示”。 国民党抨击民进党这是“政治下水”,是“大题小作”,是对美台军事关系的实质进行掩饰。 蔡英文的“双面话术”,本质上是想在国际上争取支持,同时在岛内维持“台独”基本盘。 她清楚,在大陆影响力上升的大背景下,依靠美国模模糊糊的支持,民进党的“法理台独”路线已经走不通,但推行“台独党纲”又是其“既有的政治基础”,于是只能采取绕开的方式,利用行政权力和立法优势,从法律层次制造两岸对立。 但事实胜于雄辩,无论蔡英文如何巧舌如簧,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 她的所作所为,只会让台湾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窄,最终损害的是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