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副总统万斯辱骂中国人为“乡巴佬”后,近日,德国财长公然指中国产品为“垃圾”! 从 G7 财长会议说起,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南非德班的国际场合,用 “垃圾产品” 形容中国制造时,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贸易围剿。 七国集团达成所谓 “共识”,誓言要 “集体应对” 中国 “产能过剩”,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战略动作。 德国人的焦虑从何而来? 看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明白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连续 14 年位居首位,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七成以上,光伏组件、家电等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和性价比,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和充分市场竞争赢得的优势。 反观德国,汽车工业 80% 依赖出口,空客飞机在华份额超 50%,若按 “产能过剩” 的逻辑,德国产品岂非更该被指责? 克林拜尔所谓的 “原材料依赖”,实则是对中国稀土管制的不满。中国储量大、提炼技术成熟,长期低价供应全球,却换来某些国家拿着中国稀土造芯片、造导弹,回头卡中国脖子。 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规范,完全是基于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的正当举措。欧洲若真觉得稀土不够用,大可以自己开发,何必一边依赖中国,一边骂骂咧咧? 更讽刺的是,德国在指责中国的同时,自己却深陷贸易保护主义泥潭。 欧盟自 2023 年《外国补贴条例》生效以来,几乎所有深入审查都精准 “瞄准” 中国企业,累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超过 260 起。 而中国产业补贴集中于研发与消费端,政策透明公平,惠及在华外资企业,符合国际规则。反观欧盟,世贸组织多次裁定其在飞机、农产品等领域补贴违规,2021 至 2030 年计划补贴总额更是高达 1.44 万亿欧元,还设置歧视性规则,为外来投资者筑墙。 德国的焦虑还体现在技术竞争上,以脂质体原料技术为例,德国企业曾长期垄断高端市场,为国际大牌提供核心原料。 但中国企业西安艾尔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关键技术指标上接近甚至超越德国标杆,实现了国产替代。 这种技术突破让德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克林拜尔的言论,何尝不是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一种恐惧? 欧盟内部的矛盾也加剧了德国的焦虑,美国威胁 8 月起对欧盟产品征收 30% 关税,德国央行行长警告这将扼杀欧洲经济复苏。 德国一面要应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一面又想遏制中国,可谓首尾难顾。 克林拜尔呼吁结束与美国的贸易争端,却又强调 “不能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矛盾表态,正是欧盟在围堵中国与内部撕裂间挣扎的缩影。 2025 年 4 月,中国对德国出口额达 103.5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9.8%,其中新能源汽车、家电等产品表现亮眼。 这些产品能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过硬的品质和贴心的设计,绝非一句 “垃圾” 就能否定。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早已给克林拜尔的言论打了脸。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无奈。当中国凭借真本事在全球市场赢得份额,某些国家不是想着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泼脏水等手段遏制中国。 这种 “抱薪救火” 式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欧洲经济陷入困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与其对抗,不如合作,这才是共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