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中国每年毕业800余万大学生,但在数理化领域有建树的人却少之又少,谈得上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更是寥寥无几……
姜伯驹1937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苍南,父亲姜立夫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家里满是书香气息。他16岁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扎根拓扑学研究。
他的学术生涯专注纤维丛理论和示性类,创立了“姜子群”和“姜空间”,这些成果在国际数学界有口皆碑。20世纪60年代,他在尼尔森数计算上取得突破,相关论文被广泛引用。
他曾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学,接触全球数学前沿,视野大开。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至1998年,他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忙碌于教学和科研,指导的学生中多人成为数学领域的佼佼者。
他的课堂以深入浅出闻名,学生回忆他总能把复杂的拓扑学讲得通俗易懂。他还热衷于科普,撰写文章推广数学知识,晚年仍笔耕不辍,参与学术会议,为中国数学事业贡献力量。
姜伯驹晚年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格外引人注目。
他在2010年代末的一次学术论坛上直言,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教育本身。每年800余万大学毕业生,人数全球领先,但数理化领域的顶尖人才却少得可怜。
他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都被考试绑架,刷题成了主业,创新能力却被挤到角落。
他回忆自己年轻时,科研条件简陋,但学生们有大量机会动手实践,比如调试仪器、搭建实验设备,这种摸索培养了创造力。
现在的学生却被标准化的教材和试题框住,高中三年埋头于题海战术,大学阶段也多是为了学分和学位而学习。
姜伯驹提到一个现象:许多高校实验室设备先进,却少有学生主动使用,实验课变成了走过场。
他还观察到,欧美国家的高校注重从本科阶段就让学生参与科研,哪怕只是整理数据,也能激发好奇心。而中国的学生往往到研究生阶段才接触科研,还多是跟着导师跑,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
他举例说,某高校数学系学生成绩优异,但在国际竞赛中因缺乏创新解题思路而表现平平。他认为,“小镇做题家”这个词道出了真相:很多学生靠刷题考进名校,却没学会质疑书本、挑战权威。
这种教育模式让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们勤奋有余,创造力不足。
姜伯驹强调,培养顶尖人才需要给学生更多试错和探索的空间,比如参与跨学科项目或实验室研究,让他们在实践中点燃科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