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享年86岁,算得上是高寿了。追悼会的规格相当高,伟人都送了花圈。在外人看来,他的一生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可谁也没想到,仅仅8个月后,陪了他整整40年的妻子于立群,在北京的家里悄悄上吊,没留下一句遗言。 这事儿当时就挺蹊跷的,大家想不通。于立群身体是不太好,但郭老走了,她作为妻子,强忍着悲痛,忙前忙后,处理后事,还着手整理郭老那几百万字的遗稿,准备出版全集。怎么看,她都是个坚强的、要扛起丈夫身后事的女人。怎么会突然想不开呢? 谜底,就藏在那一箱子旧手稿和信件里。 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倒。于立群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可不是旧时代那种没读过书、逆来顺受的女子。她出身官宦世家,虽然到她这一辈家道中落了,但底蕴还在。她和姐姐于立忱,都是当时上海滩有名的才女,人长得漂亮,字也写得好,思想进步,很早就投身革命文艺活动。于立群年轻时是电影演员,后来在报社当记者,是见过大世面的新女性。 她和郭沫若相识在抗战最激烈的1937年,上海。那时候,郭沫若刚从日本回来,振臂一呼,是抗日文化界的领袖。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刚在上海自杀,这件事成了于家心头抹不去的痛。 就在这种悲伤的氛围里,郭沫若走进了于立群的生活。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巨匠,一个是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进步女性。郭沫若对于立群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说实话,面对这么一位人物的攻势,没几个年轻姑娘能顶得住。他会写诗,会说话,懂浪漫,又有社会地位。 很快,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1939年初在重庆结了婚,主婚人还是周恩来。 据说,周公当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结婚了。” 婚后的40年,于立群确实成了郭沫若的“贤内助”。她为他生了六个孩子,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当他的秘书,帮他抄稿、整理资料。郭沫若的很多重要著作后面,都有于立群默默付出的身影。她把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人生,完全融入了郭沫若的生活里。她崇拜他,也深爱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一起经历风雨,甚至中年时还承受了两个儿子先后离世的巨大打击。 可以说,于立群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砸”在了这个男人身上。她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革命伴侣和灵魂知己。 直到1979年初,北京那个奇冷的冬天。 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书房里的遗物时,翻出了一沓旧信。其中一封,让她如遭雷击。那是一封郭沫若写给她姐姐于立忱的信。信里的内容,彻底击垮了她。 原来,早在1934年,于立忱在日本当记者时,就和当时流亡日本的郭沫若认识了。两人很快就爱得火热,于立忱甚至怀上了郭沫若的孩子。可郭沫若当时在日本有家室——他的第二任妻子,日本护士佐藤富子,还给他生了五个娃。 郭沫若的态度,在得知于立忱怀孕后,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他不仅没提结婚的事,反而要求于立忱去把孩子打掉。于立忱心灰意冷,做了流产手术后,精神就垮了。1937年,她回到上海,不久后就用一根丝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些,于立群作为妹妹,一概不知。她只知道姐姐死于“病魔”,死于精神抑郁。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病魔”的源头,竟然就是后来与自己同床共枕了40年的丈夫。 于立群这才回过味儿来,为什么当年郭沫若一见到自己,就那么热情?那张脸,和姐姐于立忱有七八分相像。她一直以为的“一见钟情”,难道只是因为她长得像姐姐,成了一个“替代品”? 她过去四十年里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爱、所有的信仰,瞬间崩塌了。她觉得自己像个小丑,被蒙在鼓里,嫁给了“仇人”,还过了大半辈子。 这种精神上的凌迟,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对姐姐的愧疚,对丈夫的幻灭,对自己一生的嘲讽,像三座大山,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1979年2月25日,元宵节刚过。于立群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在家中的暖气管上,系上了一根绳子。走得那么决绝,那么安静。 说到这,咱们不得不回过头看看郭沫若一生中的其他女人。 他的原配张琼华,是家里包办的。郭沫若掀开盖头一看,是个小脚女人,长相普通,当晚就在日记里写满了嫌弃。婚后第五天,他就跑了,一去不回。可怜的张琼华,在郭家守了一辈子活寡,伺候公婆,直到1980年去世,一生没有子女。 他的第二任妻子,日本的佐藤富子,为了他跟家族断绝关系,改名郭安娜,生了五个孩子,陪他过了20年最艰难的日子。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把母子六人扔在了敌国日本。安娜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建国后她来中国想见郭沫若,郭沫若却避而不见,只是让组织上给她安排了个工作。 你看,无论是被嫌弃的、被抛弃的,还是最后被真相击垮的,他生命里的女人,似乎都没有得到善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