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看这事儿揪心死了, 6岁小姑娘因为爷爷奶奶总拿手机哄娃,长期看屏幕,结果视网膜堵了,醒了就失明了!视频里娃蒙着眼,看着太心疼…教育部都提醒:0 - 3岁别碰电子屏,3 - 6岁尽量少看,学龄前别过早读写,多去户外玩! 6岁女孩失明:被手机“哄”丢的童年 “奶奶,我看不见小花了……”病房里,6岁的小晴摸索着抓住奶奶的衣角,蒙着纱布的双眼空洞无神。奶奶瞬间红了眼眶,泪水顺着皱纹往下掉,嘴里反复念叨:“都怪俺们,都怪俺们……” 事情得从半年前说起。小晴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把她交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照顾。老两口种着三亩地,忙起来顾不上孩子,手机里的动画片,就成了“最省心的哄娃神器”。 “小晴,看会儿佩奇,奶奶给你蒸鸡蛋糕!”奶奶系着围裙,把手机往小晴手里一塞,就扎进厨房。爷爷从地里回来,擦把汗说:“乖孙女,咱看会儿汪汪队,爷爷歇口气。” 起初,小晴看一会儿就腻了,可架不住爷爷奶奶总说“再看会儿,等奶奶忙完”,渐渐的,她能抱着手机看一整天,吃饭要边看边喂,睡觉也得听着动画片声才肯睡。 有一回,奶奶发现小晴总揉眼睛,说“眼睛疼”,可老人没当回事,心想“小孩玩手机,眼累了正常” 。直到上周,小晴突然在院子里摔倒,哭着说啥也看不见了。老两口慌了神,连夜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又转去市里的眼科。 “视网膜动脉阻塞,失明了。”医生的话像重锤砸下。奶奶当时就昏了过去,爷爷攥着缴费单,手止不住地抖:“咋会这样?就看个手机……” 医生叹气解释:“孩子长期盯着电子屏,眼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加上蓝光刺激,血管痉挛、堵塞,这么小的年纪,恢复希望很渺茫。” 小晴爸妈接到电话,连夜坐火车赶回来。妈妈冲进病房,看着女儿蒙着纱布的脸,“扑通”一声跪下,抱着奶奶哭:“妈,你咋能让孩子看这么久手机啊……” 奶奶瘫在地上,一个劲扇自己耳光:“是俺糊涂,俺想让孩子听话,想让你们在外头安心……” 爷爷蹲在墙角,烟头烫了手指都没察觉,自责得说不出话。 在医院的日子,小晴总问:“妈妈,我的佩奇咋不见了?小花咋也不见了?” 妈妈强忍着泪,哄她:“等病好了,咱就能看见啦。” 可只有医生知道,这“好”的希望,太过渺茫。同病房的阿姨心疼小晴,给她带故事书,可小晴摸了摸书,说:“阿姨,我想听手机里的故事……” 这话让大人们心里一阵酸涩——孩子早被电子屏幕“养”出习惯,连对世界的认知,都和手机绑在了一起。 教育部早就提醒:0-3岁别碰电子屏,3-6岁尽量少看,多去户外。可在无数像小晴这样的留守家庭里,“手机哄娃”成了无奈之选。大人们为生活奔波,老人不懂科学育儿,孩子成了“电子依赖”的牺牲品。 小晴爷爷后来总在病房外转悠,看见别的家长给孩子玩手机,就上去念叨:“别让娃看啦,俺家小晴就是例子……” 有年轻妈妈不耐烦,回嘴“你管得着吗” ,老人就默默走开,抹着泪。他多希望,能用自己的遭遇,叫醒更多人。 事情传开后,村里也起了变化。以前总抱着手机哄娃的爷爷奶奶们,开始带着孩子去地里认识庄稼,去村口追蝴蝶。小晴的故事,像一阵风,吹进了这些家庭,让大家重新思考: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小晴最终没能恢复视力,但她的遭遇,成了一道警钟。它让我们看见,隔代育儿的困境、留守家庭的无奈,更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经不起“将就”,别让手机,“哄”走了他们本该明亮的童年,别让无知和疏忽,变成一生的愧疚与遗憾。 生活再难,也该把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牢牢护在掌心,毕竟,这世界的小花、佩奇,还有无数美好,该让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好好去看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