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当代钱学森,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他让我国航母战斗力提高三倍,美国用时20多年,耗资几十亿都没研制成功的交流电磁弹设,他研制出来了!他就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从小痴迷物理的少年,本该在清华、北大的实验室里追逐理论的光,谁知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把他扔进了纪律严明的军事院校。 马伟明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脑子灵,成绩好,尤其对物理,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 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也逃不过时代的局限,家里困难,他念到高中就退了学,去学修无线电,想着早点挣钱养家。 幸好,他的老师不肯眼睁睁看着一块好料被埋没,三番五次登门,拍着胸脯向马伟明的家人保证: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老师没看错,重返校园的马伟明,在高考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然而,命运的指针并没有指向他心心念念的清华物理系。 因为服从调剂,他被中国海军工程大学录取,亲戚朋友都为他高兴,马伟明自己却愁眉不展。 军校的严格纪律,与他想象中自由探索的科研生活格格不入,他甚至动了退学复读的念头,可在家人的劝说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下,他还是留了下来。 也正是这段无奈开启的军旅生涯,意外地为他打开了通往军事物理学的大门。 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海军电机专家张盖凡教授,张教授不仅亲自带他,更一眼看穿了他身上那份藏不住的学术天赋,认定他是个读研深造的好苗子。 可是,当时的马伟明还没完全适应军营生活,对考研兴趣索然,几次三番地婉拒了老师。 张教授却异常执着,软硬兼施,甚至用上了近乎“命令”的口吻,才终于把这个有些执拗的学生,牢牢地按在了科研这条路上。 可通往研究生的路,第一次就栽了跟头,英语是他的短板,偏科让他与理想失之交臂,但他没有气馁,憋着一股劲,一年之后,他不仅考上了,还在面试时再次被张盖凡教授“相中”,收入门下。 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马伟明的路越走越顺,张教授知道他心里那个“清华梦”一直没灭,便亲笔写了推荐信,送他去清华大学攻读博士。 到了清华的马伟明,像是回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水域,把刻苦发挥到了极致,他常常一头扎进实验室就忘了时间,饭也顾不上吃,只为在最短时间里填补自己知识的盲区。 博士毕业后,他选择重回母校海军工程大学,此时,恩师张盖凡交给了他一项退休前未能完成的课题,希望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能将它进行到底。 马伟明没有墨守成规,他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反复推敲,敏锐地发现了导师研究设备中一个致命的震荡问题,为了验证猜想,他亲自跑到欧洲,找到了设备的原产厂商。 事实证明,他的猜想是对的,之后,他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寻找解决方案。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推倒重来后,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完美的方案,彻底解决了发电机不稳定的顽疾。 第二年,这项技术便申请了专利,直接让中国的相关军事科研水平领先了世界数十年,他也因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项突破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上打响了马伟明的名号,那家曾生产震荡设备的欧洲企业,过去对中国技术总带着几分傲慢,认为中国人造不出什么尖端设备。 如今,马伟明的成果让他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反过来向他求教,这已经不只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在世界舞台上一次响亮的回应。 然而,这并未让他自满,反而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国家的军事力量真正强大,科学家才能挺直腰杆。 不久后,他又拿出了领先世界的发电机系统,而他最伟大的发明电磁弹射技术,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要知道,美国在这项技术上投入了二十多年、耗费数十亿美元仍未完全攻克,而马伟明的团队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拿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让中国海军航母技术一步跨入了世界最前列。 正因如此,一些西方国家对他高度忌惮,甚至不惜开出天价想把他挖走,然而,他们显然低估了一名中国顶尖科学家的风骨。 面对诱惑,马伟明干脆地拒绝了,并说出了那句让无数国人热泪盈眶的话,他只是想为国家做事,这句话,道尽了一个科学家最纯粹的追求和最滚烫的家国情怀。 如今,马伟明早已不是那个一心向往“自由”的少年。他获得了国家无数的荣誉,但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肩上扛起的,是沉甸甸的报国之志。 马伟明的成功,像一面镜子,它照见的,是一个天才如何将命运的“意外”锻造成了通往伟大的阶梯。 他最令人敬佩的品质,或许不只是那超凡的智慧,更是那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不服输、不妥协的坚韧。 正是这份坚韧,让他把一条看似走偏的路,硬生生地走成了通向巅峰的康庄大道,为自己,也为这个国家,赢得了尊严与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