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无人机突袭莫斯科?俄军22连杀,克宫背后传递的信号比导弹更狠 2025年7月1

无人机突袭莫斯科?俄军22连杀,克宫背后传递的信号比导弹更狠 2025年7月17日晚,莫斯科上空不安分了。 防空警报接连拉响,城市西南方向传出连续巨响。一夜之间,俄媒通稿铺天盖地,市长索比亚宁在社交媒体挂出一句话:“防空部队已成功击落数架无人机。”干净利落,语气冰冷,像往常一样,把“袭击”两个字丢给了乌克兰。 几个小时后,俄罗斯国防部追加公告:当天晚9点到11点之间,俄军在多个方向击落了22架乌克兰无人机。 是的,22架。不是两三架“零星试探”,这是一次有组织的饱和式袭击尝试。 但结果呢?照俄罗斯说法——全军覆没。 乌克兰方面至今没回应。沉默,有时比否认更有分量。 是谁动的手?乌克兰在玩火,还是北约在递火柴? 无人机这玩意,不新鲜。自从2022年基辅被打懵之后,无人机成了乌军手里唯一还能“反制”的玩具。 但这次不同。 22架同时起飞,不是民兵、自发,不是几个人在车库里鼓捣几台FPV送死机器,而是背后有调度、有部署、有坐标、有指令。更关键,它们是冲着莫斯科城区飞的——不是前线工事,不是后方弹药库,是政治心脏,是红场边上。 这不是“袭扰”。这是定点试探。 谁在试探?当然可以甩锅给乌克兰军方。但所有人心里清楚,能拿出这批无人机的,不是捉襟见肘的乌军后勤系统,而是背后下饺子的北约装备库。 更讽刺的是,这批无人机,很可能不是在乌克兰制造的。 在过去三个月,波兰、捷克和立陶宛等国公开宣布为乌克兰开设“无人机联盟”,其中大批型号具备远程自主导航、红外规避、信号跳频技术。换句话说,这些玩具能飞进莫斯科的领空,不靠乌克兰,靠的是北约的算法和经费。 试问,如果今天是莫斯科无人机飞进华盛顿,拜登政府会用什么级别回应? 俄罗斯回应很“淡定”?那你可能没看懂普京的剧本 有人说,“怎么克里姆林宫没有强烈反击?” 这个问题就像问“普京为什么不当场摁红钮”。 因为俄罗斯现在的游戏规则,是“慢刀子杀人,不给北约急眼的借口”。 但别以为这等于软弱。普京的招,不是火力,是心理战。 这几个月,俄罗斯从不主动放大“首都遭袭”这类事件,但每次都故意透露出精确数据——这次的“22架无人机”,上次的“库尔斯克雷达站遇袭”,前次的“克里米亚空军基地遭袭”……所有信息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 你们的每一次试探,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账上、选在日子里还回去。 比如6月末俄军对哈尔科夫大规模轰炸,打的是电站、水厂、变电站——乌克兰一夜回到十九世纪。再比如苏梅方向的S-400部署,瞄准的是更远的无人机起飞点。 俄军不是不反击,是要让乌克兰在无形中失血,直到前线缺电、后方断链、舆论崩盘。 这场突袭,会引发新一轮升级吗?答案其实已经在战场上 每次乌克兰袭击俄罗斯本土,西方舆论就会出现“扩大冲突”的讨论。 但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这场战争早就跨过边界线。 北约在前线以“志愿者”、“教官”、“工程师”名义实质介入,美英两国几乎全程参与战场情报和目标规划;西方制裁俄罗斯超过1.4万项,经济、金融、科技全方位围堵;如今又想通过“非对称战争”逼莫斯科犯错——让普京主动开战,进而制造“俄罗斯恐袭”叙事。 问题是:普京不接招。 而他不接招的方式,就是让乌军每次出手都代价高昂,代价沉默,但足够疼。 这就是现在的俄乌战场逻辑——不是拼命,而是拼韧性、拼神经、拼谁的内部先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