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

“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要对外界的“捧杀”有清醒的认识,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这话说得不客气,但挺扎实。 2024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5672美元,而美国是65285美元,差了十倍不止。换句话说,一个普通美国人一年能用的钱,相当于十个中国人加起来。 这还不是“平均工资”这种容易被高收入群体拉高的数字,而是最接近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可支配收入”。 不仅是金额差距大,结构也不一样。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美国工人劳动收入在GDP中占比高达53%,中国只有48%。这意味着在中国,老百姓挣的钱在整个经济蛋糕里占得更少。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现实问题:中国内需不够,消费在整个GDP中占比只有38%,而美国高达68%。 你说中国人不爱花钱?那可未必。问题是,大家手里钱少,还得防着生病、养老、孩子教育,谁敢随便买买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家庭的储蓄率高达45%,远远超过美国的7%。这不是中国人天生爱存钱,而是“没安全感”。 所以,有人看到中国商场人头攒动,就说“内需强劲”,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人多热闹”,真正消费能力还差得远。 外界对中国的“强大”印象,很多来自移动支付、电商、快递这些领域的“超车”。确实,中国在这些方面干得漂亮,手机一扫什么都能买,送货还比美国快,但这也正是“捧杀”的第一步。 黄亚生提醒大家,别被这些表层优势迷了眼。看起来方便,其实我们在芯片、基础科研、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上,和美国差得还远。 2023年,苹果公司净利润969亿美元,相当于中国腾讯、阿里巴巴、京东三家互联网巨头加起来还不够。这不是个体差距,是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差距。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也不是闹着玩的,从EDA软件到光刻机,几乎道道设卡。中国在这些领域还处在“补课”阶段,真正的“高科技竞争力”,不能靠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来体现。 第二个“套路”更隐蔽:气候议题上,“中国领导全球减排”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国确实承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在发展中国家里是非常领先的目标。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承诺不是免费的。减排意味着要放缓某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恰恰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有人鼓掌,是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让一个还在奔跑的选手减速,对谁有利一目了然。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美国人均碳排放是14.7吨,中国是8吨。谁该先减,谁该多减,大家心里都明白。 还有一个“套路”,就是鼓吹中国尽快开放金融市场。听起来很国际化,但想想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教训就明白了:金融过快开放、监管跟不上,最后不是引来投资,而是养出泡沫。 日本当年房价、股市一起飞,结果一起砸,整整“躺平”了10年才缓过来。 中国现在也有不少声音主张金融市场“国际接轨”,但如果监管没准备好,只会给国际资本开方便之门,留下风险自家收拾。这种“提前让中国走上别人的老路”,未必是善意。 想要真正追赶美国,拼的是科技底层能力。现在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上确实有一些亮点,比如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也领先。 但这些优势领域,能不能带动整个经济转型,还得看基础科研的厚度。 芯片、医药、高端制造这些领域,不是一年两年能补上来的。更不能靠“拿来主义”或“政策大跃进”解决,技术不是投钱多就一定出成果,得靠时间、积累和人才。 中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研发占GDP比重要达到2.8%。这个方向对了,但得稳住节奏,别被“外部鼓掌声”带偏了路数。 黄亚生说得很实在:中国不是不能追赶美国,但不能被“捧杀”推着走。不是谁说我们“快超了”,我们就真到了终点。 韩国上世纪70年代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后来靠电子产业一步步追上来。 德国没和美国拼军费,而是专注做轴承和工业设备,照样成了全球制造业强国。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参考的路径。 中国自己的节奏,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不是靠出口换美元、靠投资堆GDP。 很多人看到人均收入差距,就觉得“我们差得太远”。但生活质量也不能只看钱包厚度。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中,中国排名高于美国。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比如快递速度、城市基础设施,中国的确有优势。 当然,这不能成为“我们已经赢了”的理由,而是提醒我们:有优势的地方要保持,落后的地方要补课。 别因为“我们高铁快、外卖多”就以为“美国已经落伍了”,那是自己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