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在这副样子,是全欧洲“安全焦虑”情绪的总爆发,是美国点火、北约添柴的典型结果 但这场火,最该紧张的,不是俄国人,而是德国人自己。 皮斯托里乌斯说得直白,没绕弯子。虽然套着“如果俄罗斯攻击北约”的前提,但“杀死俄罗斯士兵”这六个字,一出口,整场游戏的气氛就变了。你可以说这是预警、是威慑,是表忠心,也可以说是疯了。 佩斯科夫的回应就一句话:“德国正在再次变得危险。”——他没说“德国正在准备战争”,而是“再次”。什么意思?翻开历史一看,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拉开巴巴罗萨行动序幕,百万德军长驱直入,打到莫斯科城下。这事俄罗斯人到现在都没忘。 现在你说你准备好了要杀俄军,那对俄国人来说不是一句话,是一根神经。 我们必须看懂,皮斯托里乌斯的这番言论,不是酒后吐真言,而是蓄谋已久的“舆论试探”。为啥?因为德国这两年压力山大。一方面国内政治撕裂、能源短缺、产业链出走,另一方面美国人又把“北约东翼”的担子硬塞给它,派兵去立陶宛,搞所谓“永久驻军旅”,那是德国自二战后头一回。 这相当于什么?一个刚从车祸中康复的人,还没把骨头养好呢,又被拉去打拳击。这拳还不是自己要打的,是旁边的教练(你懂的)天天怂恿说:“你不打就输了,要么挨揍,要么出拳。” 德国这时候嘴硬,说出“杀俄军”这样的话,其实更多是讲给国内听的,也是讲给美国听的——“看,我们不软,我们能打。”可问题是,德国社会真准备好了吗?国防预算、军工产能、兵员素质都还在缓慢恢复期,现在这股“冷战复古情绪”又被推到台前,这不是战略自信,是被架上去的赌气。 俄罗斯当然看得很清楚。他们从不否认跟北约的战略对抗,但也从未主动说要“攻击北约国家”。俄方的底层逻辑很简单:我得有缓冲区,我不想你把坦克停在我家门口。但从2014年克里米亚到2022年乌克兰局势升级,再到现在的“东翼布防”“芬兰入约”“德国表态”,俄罗斯看到的是一个节节推进的包围圈。 你可以说俄罗斯偏执,但它绝对不是没有理由地慌张。德国军队过去几十年以克制著称,现在高调说要“杀”,那不光是军事信号,也是政治立场转向的表态。这种表态一旦被做实,不止对俄罗斯,连整个欧洲安全架构都要改写。 从中国视角看这事,其实有一个很清晰的教训:欧洲,尤其是德国,正在被战略裹挟,成为美国安全架构中的“执行端口”,而非独立决策者。 曾经的“欧洲战略自主”口号,现在基本已被边缘化。马克龙被说成“反美派”,朔尔茨被批“优柔寡断”,皮斯托里乌斯成了“新鹰派”。但问题是,这样的“鹰派”,有没有真本事另说,真要硬碰硬,他们自己敢先上吗?不敢。 参考文献: 德防长宣称已做好杀死俄军的准备,佩斯科夫: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