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朱棣这个人很有意思,儿女全是跟徐皇后生的,9年生7个。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

朱棣这个人很有意思,儿女全是跟徐皇后生的,9年生7个。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一个皇帝的家庭只有一个女主人,这在明清两代,几乎找不出第二例。皇宫本是权力、欲望和人心交错的地方,但朱棣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身边不缺女人,可9年时间,儿女全是徐皇后一个人生的,其他妃子统统没生下后代。这一幕,哪怕放在深宅大院里,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朱棣对徐皇后的感情,不止是夫妻,更像是并肩作战的老伙计。早年间,朱棣守北平,那地方地广人稀,冬天北风穿堂。徐皇后跟着一起吃苦。有人说,徐皇后为人厚道,做事周全,和朱棣像老百姓家里过日子,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生,家里不吵不闹。 奇就奇在,朱棣后宫女子不少,可这九年里,儿女全落在徐皇后一人身上。不是没人想争宠,可朱棣根本不给机会,徐皇后身边位置无人可以动摇。很多人都纳闷,朱棣图什么?有人猜,是因为朱棣性格里的那股执拗,认定了就不轻易变。 细想之下,这种夫妻关系,其实和寻常老百姓家有点像。过日子,最怕心不齐。皇帝有情有义,家里自然稳得住。徐皇后死后,朱棣再没立过新后,这在帝王之家,实在罕见。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体型敦厚,是有名的“胖太子”,行动不便,但读书下棋样样精通,后来自然继位当了皇帝。别人都觉得他温吞,可偏偏在位时,选贤任能、宽政惠民,百姓口碑极好。他在明史上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一份稳妥和平和。 二儿子朱高煦,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脾气火爆,爱逞强,也能打仗。可惜心气太高,总觉得自家老爹应该把皇位传给自己。后来为了争皇位起兵造反,被自己的侄子明宣宗镇压,落得个悲惨结局。老三朱高燧,比前面两个要低调得多,安分守己,没有搅乱大局。几个女儿下嫁勋贵,虽然远离朝堂漩涡,却也都是家国联姻,命运由不得自己。 朱棣家里的这几个孩子,真正让人感慨的是,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各自的命运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天生平和安分,顺顺当当过一辈子;有的人则走在刀尖上,始终不服气。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能靠稳重立身,有的人却非得搏一把,这不是普通家庭独有的问题,皇宫里同样如此。 再看一眼朱棣的家风,或许正因为母亲徐皇后在家教上的影响,这些子女无论顺逆,至少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也是朱家一脉能绵延不绝的根基。 一辈子都在外面拼杀,家里却只认一个“主心骨”。这正是朱棣这个人的复杂之处。他能在靖难之役里,从北平杀到南京,打得全国震动,靠的不是单一的勇气,而是深谋远虑和顽强拼劲。 有人总结过朱棣的脾气:“倔到骨子里。”靖难时期,他多次亲自领兵冲锋。比如白沟河那一仗,敌军兵力几乎是自己数倍,朱棣亲自冲在最前面,战马都换了好几匹,手里的剑砍到卷刃还不退。大风一起,趁机放火,竟把几十万大军打得节节败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很多将士都敬佩得不行。 当了皇帝以后,别的皇帝都想着享福,朱棣反而更拼。迁都北京,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还让郑和七下西洋。每一件事放在历史上,都是大动作,干脆利落,丝毫不含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亲征蒙古,年近花甲,还要跨上马,风沙扑面,硬是坚持五次北征。最后一次,倒在了归途上,算得上“马革裹尸还”。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外表硬气、权力至上的皇帝,偏偏在家庭这块,却守着徐皇后一个人,不曾移情别恋。很多人不明白,皇帝都不都该三宫六院、儿孙满堂?朱棣却把家事看得很重。有人分析,是因为徐皇后在靖难之役时,亲自带着守军妻女登城守卫,让朱棣对她死心塌地。这份情谊,也延续到了后来。徐皇后病逝,朱棣亲自安排葬礼,甚至与她同葬长陵地宫。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对一个女人这样痴情,放在历史上,不能说多见。 在朝堂上,朱棣雷厉风行,很多大臣都怕他。他清理建文朝旧臣,打击异己,手段果决。有些做法,后世评价不一。但朱棣骨子里的担当和责任心,让他在帝王中脱颖而出。也正是这股子认真劲,撑起了“永乐盛世”的大局。只不过,盛世的背后,也有牺牲。劳民伤财、社会压力,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验。这种权衡,谁能说清楚哪一边更重? 其实,朱棣的“只认一个家”的做法,看似是情感选择,实则是性格使然。他的生活,总像在战场上,哪怕在宫里,也要守住自己的阵地。他要证明,哪怕身为皇帝,也能给家里一份踏实和安稳。这种想法,不就是许多普通人最深的愿望吗? 朱棣这一生,成就大业,家事简单,看起来没啥风花雪月,实际是把心思都用在最紧要的地方。他对江山的投入,对家庭的专注,还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和许多帝王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