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乞丐,他漠然地走过,但是,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拼尽全力地追赶着即将开动的汽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在徐州汽车站,刚办完转业手续的连长刘玉明,只想赶紧挤上回乡的汽车。 可突然间,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女乞丐闯入他的视线,她眼神空洞,写满了绝望,可刘玉明没多想,只是径直朝车门走去,毕竟新生活就在眼前,谁有工夫同情一个路人呢? 但就在他一只脚踏上车厢时,身后一阵骚动让他下意识地回了头,这一回头,刘玉明整个人都僵住了,那个女乞丐,竟然正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踉踉跄跄地追赶着缓缓启动的汽车。 一个乞丐追汽车,这景象实在太过诡异,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故事?而一个急着回家的军官和一个拼命追车的乞丐,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被战火隔断了整整六年的重逢...... 1944年,洙边村正在开征兵动员大会,可台下村民们大多面有难色,谁也不愿第一个站出来。 就在这片沉默中,年仅18岁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一个泼辣的姑娘,突然站上了台,她清脆的声音盖过了所有人的议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家说出这种话,需要豁出一切的勇气,所以话音一落,全场都沸腾了,而在人群里,本地的油贩子刘玉明被这句话狠狠地砸中了。 所以他二话不说,第一个报了名,而他这一带头,村里当场又有11个年轻人报名,最后竟带动全县1488人加入了八路军。 后来的梁怀玉也信守承诺,当晚就和刘玉明办了简单的婚礼,谁知,这洞房花烛夜,既是开始也是别离,第二天清晨,她含着泪,亲手把新婚一天的丈夫送上了前线。 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刘玉明在部队里从一个新兵蛋子,一路摸爬滚打,成了坦克连的连长,南征北战,最后驻扎徐州。 战争残酷,炮火轻易就切断了通讯,六年里,他与家里音讯全无,只能在战斗间隙,抬头望向山东的方向,思念那个只做了一天妻子的女人。 而梁怀玉则在老家扛起了一切,她不仅要照顾病弱的公婆直至二老离世,还成了村里抗战支援的顶梁柱。 她组织妇女们纳鞋底、烙煎饼,甚至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带头抬着担架运送伤员,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丈夫一同在“打仗”。 直到1949年,战争快要结束,刘玉明才终于从徐州寄出了一封信,这封迟到了六年的家书,让梁怀玉看到了重逢的希望。 她一刻也等不了,揣上干粮就徒步上百里去徐州寻夫,可命运偏偏爱开玩笑,等她赶到,部队已经换防。 她不甘心,回去后不久又去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 一直到1950年的夏天,她带着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第三次踏上了寻夫路。 但这一次,路途的艰辛超出了她的想象,盘缠花光了,食物也断了,她只能沿路乞讨,风餐露宿,曾经那个英气的姑娘,硬生生被熬成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乞丐。 也就在这时,她的丈夫刘玉明,恰好结束了军旅生涯,正准备从徐州回乡,谁知,他们一个在站里等车回家,一个在站外追车寻他。 眼看汽车越开越快,那个追车的身影也越来越吃力,刘玉明心头一紧,想都没想就跳下了车,冲到那女人面前,没好气地问:“你不要命了?追车干啥?” 那女人上气不接下气,带着哭腔说:“同志……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行行好,给点钱吧。” 看着眼前这个可怜人,刘玉明心软了,他掏出一些津贴递过去,又扶起她说:“妹子,有困难也不能这样,我是个转业军人,虽然帮不了你太多,但给你找个住处、找点活干还是可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打量着对方,也就在这一刻,他从那双布满风霜却依稀熟悉的眼睛,和那沙哑却又无比亲切的声音里,捕捉到了一丝不对劲,他猛地一震,试探着叫了一声:“你是……怀玉?” 那女人浑身一颤,抬起头,泪水瞬间决堤。 六年的离散、无尽的思念和千里寻夫的苦楚,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汽车站长椅上说不完的话。 梁怀玉讲着她怎么带着村里妇女挑灯缝军鞋,怎么在寒风里抬担架,又怎么两次徒步来徐州都扑了个空。 而刘玉明也说着他在战场上的九死一生,以及对家乡和亲人那份说不出口的牵挂。 重逢之后,夫妻俩一同回到了洙边村,乡亲们为他们举办了简单的欢迎宴,刘玉明笨拙却细心地照顾着妻子,帮她洗净多年的风尘,亲手做了一碗热汤面。 日子回归平淡,他们一起下地干活,参与互助组,重建家园。 梁怀玉带着村里的妇女们纺线织布,而刘玉明则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帮村里修路架桥。 多年以后,梁怀玉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2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她“山东红嫂”和“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她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地方志...... 【信源】澎湃新闻——【巾帼学党史】讲巾帼英雄故事(30):梁怀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