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出了很多科学家,而中国只有大量的科技工作者。这两者之间是有差距的。 所谓的科学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得出一定的理论或者公式的人。比如浮力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所谓的科技工作者,是把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创造,比如屠呦呦提炼青蒿素。 看起来科学家更为高大上,因为他们研究的是通用理论。有了他们提出的定律或者公式,就可以运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可以计算海水对船舶的浮力,也可以计算洗澡水对老严的浮力。 而科技工作者看起来就更具有蓝领性质,他们通过尝试不同的材料,制造不同的产品。当然制造出来的产品也可以用于各种特定场合。 看起来科学家是指引者,科技工作者是干活的人。所以一些人认为中国诞生不了科学家,只会在西方科学家理论的指导下诞生大量的科技工作者。而中国近些年来制造产业的日新月异,科技产品的越来越尖端,其实利用的是西方的科学成果。 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中国也诞生过不少的科学理论,比如屠呦呦的理论:青蒿素通过抑制疟原虫体内的“青蒿素作用靶点”(如血红素聚合酶),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结构,从而杀灭疟原虫。她在多次的实验中得出这个理论,而同时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制造出了青蒿素。 当然这是老严能够理解的理论。还有很多老严的知识水平根本就理解不了的理论。比如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突破黑障通讯,而中国已经突破了,所以我们的导弹才能够实现在大气层外跳跃飞行,在突破敌人拦截的同时还被我们所掌控。很明显要突破这个技术,首先就要提出黑障通信的理论,通过实验验证这个理论,然后才可以实践。才可以制造出东风-41。 所以中国不是没有科学家,而是中国的科学家既要提出理论,又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两件事情由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团队来完成(当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说法)。这样的好处,首先可以极大缩短理论和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让科技理论立即变成产品;其次是节省了理论传授的过程,同样是节约了时间。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科学家对自己的理论秘而不宣,而是通过团队中的带头作用,通过带研究生的方式,在生产的同时把理论传了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