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让外国究竟坑了多少钱?从欧洲航天合作到柬埔寨大运河,再到非洲石油投资,还有乌克兰的飞机项目,咱们是真没少“交学费”! 中国和欧洲的航天合作,曾经被寄予厚望,比如和欧洲空间局的“双星计划”,中国出钱出力,欧洲提供技术。 再比如和英国合作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投了2.3亿欧元,想参与核心研发,结果呢?欧洲以“技术安全”为由,把中国挡在核心层外,最后连“技术共享”都成了空话。 表面看,这钱“打水漂”了,但换个角度想,中国因此看清了国际航天合作的“潜规则”: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研发。 于是中国转头搞起了“北斗导航系统”,从2000年第一颗卫星上天,到2020年全球组网完成,硬是靠自己砸钱、砸人、砸时间,把“卡脖子”的技术变成了“中国名片”,现在回头看,欧洲那点“学费”,其实是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启动资金”。 再说柬埔寨的德崇扶南运河项目,中国参与投资建设,本想打通湄公河出海口,加强中柬贸易,结果项目进度一拖再拖,当地环保组织抗议、部分国家“使绊子”,甚至有传言说“成本超支”。 非洲的石油投资更“扎心”,中国企业在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地投了上百亿美元,结果国际油价暴跌,项目利润缩水,甚至有项目“入不敷出”。 但这些“赔本买卖”,真的一无是处吗?柬埔寨运河一旦建成,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出口将更便捷,长期看能带动区域经济。 非洲石油投资虽然油价低,但中国通过合作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还帮当地建了基础设施,赢得了“朋友”和“市场”,商业投资本就有风险,市场波动是常态,今天的“赔本”,可能是明天的“战略红利”。 这事儿当时让不少人“气得跳脚”,但换个视角,它给中国航空工业“敲了警钟”:关键技术不能依赖外国,必须自己掌握。 于是中国加大航空发动机研发投入,从“太行”发动机量产,到长江 - 1000A涡扇发动机试飞,再到C919大飞机商用,这一系列成果见证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逐步推进。 中国航空工业一步步摆脱了对外的技术依赖,乌克兰的“学费”,其实是中国航空“自主可控”的“催化剂”。 中国这些年海外投资,确实有“交学费”的时候,但这些“学费”没白交:欧洲航天合作让我们看清了“核心技术买不来”,柬埔寨运河和非洲石油让我们学会了“风险管控”,乌克兰飞机项目让我们明白了“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这些经验,比“赚多少钱”更值钱,毕竟钱能再赚,但“教训”不总结,下次还得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