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介入,组建联合国军,战火烧至鸭绿江边。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尚未恢复,却面临外部威胁。志愿军应运而生,跨江作战,初期凭借灵活战术连胜强敌。1951年春,第五次战役成为转折点。志愿军追击美军时,因补给线过长、物资匮乏,陷入被动。美国新任司令李奇微抓住机会,诱敌深入,最终将10万志愿军围困于重围之中。 第五次战役中,美军采取佯退策略,志愿军追击过猛,逐渐脱离后方补给。美军突然合围,切断退路,10万将士被困。战场上,弹药稀缺,粮食殆尽,严寒加剧困境。彭德怀将军深知,若不迅速突围,全军覆没在即。他多次推演突围方案,却因敌强我弱,难以抉择。情急之下,他向毛主席发出求助电报,详述前线危机,请求战略指导。 毛主席接到电报,深感事态严重。这10万将士的存亡不仅关乎一场战役,更影响抗美援朝全局。他召集将领商讨,有人提议增援,有人主张撤退,但均有弊端。增援需调动大量兵力,后方已无余力;撤退则恐动摇军心。毛主席未急于表态,独自研读战史,从古代战例中汲取灵感。经过三小时深思,他提笔写下八字命令:“两面夹击,转守为攻。”此令简短,却蕴含深意。 “两面夹击,转守为攻”并非简单指令,而是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志愿军被围,表面劣势明显,但美军防线因扩张而薄弱。毛主席指示被围部队主动出击,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同时外围援军从外向内进攻,形成内外夹击。转守为攻则要求部队化被动为主动,打破敌军合围态势。这一策略既出人意料,又切中要害,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 彭德怀接到命令,立即领会其精髓。他召集将领分析,指出美军虽兵力雄厚,但防线并非铁板一块。志愿军可利用夜色与地形,集中优势兵力撕开缺口,外线部队则趁乱打击敌后。彭德怀迅速部署,内线部队寻敌薄弱处突袭,外线援军同步压迫。美军未料志愿军敢在绝境反击,阵线很快动摇,包围圈被撕裂,10万将士成功突围。 突围虽成,危机未解。美军调集兵力追击,企图歼灭撤退中的志愿军。彭德怀果断命令63军留守铁原,阻击敌军,为主力争取时间。63军依托地势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却拖住美军攻势。主力得以撤至安全区域,重整旗鼓。铁原之战虽付出巨大牺牲,但保全了全局,成为抗美援朝的经典一役。 这场突围战不仅挽救10万将士,更重挫美军锐气,展现了志愿军的顽强意志。毛主席的八字命令简洁深刻,化劣势为胜机,堪称军事史上的智慧结晶。它启示后人,面对绝境,冷静判断与大胆决策缺一不可。志愿军的胜利,源于战略的高明与执行的果敢,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