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古代军队在行军时一旦遇到突袭,就很容易溃败。原因就在于行军时是不披甲的,如果披甲

古代军队在行军时一旦遇到突袭,就很容易溃败。原因就在于行军时是不披甲的,如果披甲行军士兵会很累,到了对敌上阵时都没有多少体力。 你可别以为古代的盔甲跟戏台上似的,轻飘飘一层铁片。正经的甲胄,重得能压垮壮汉。步兵穿的皮甲,里层垫着厚棉,外层钉着铜片,一套下来少说二十斤;骑兵的铁甲更厉害,肩甲、胸甲、腿甲全套配齐,能有三四十斤,跟背了袋粮食似的。 就拿三国时的曹操来说,他打官渡之战时,派徐晃去劫袁绍的粮道。徐晃带的兵,全是轻装行军,别说盔甲了,连盾牌都扔了一半,就为了走得快。为啥?要是披甲走那百里路,到了地方士兵胳膊都抬不起来,还怎么砍人?结果他们摸到乌巢时,袁绍的守兵正在卸甲休息——粮道守军总觉得“自家地盘安全”,盔甲堆在帐篷里,正光着膀子啃干粮。徐晃的人突然冲进去,守兵慌得去找盔甲,刚套上一只袖子,脑袋就被砍了。 这就是行军的难处:你不披甲,遇袭时跟没穿衣服差不多,一刀就透;你披甲,没等打仗,士兵先累垮了。唐朝有本兵书叫《太白阴经》,里面积算过:一个士兵负重六十斤(包括武器、粮食、水),每天最多走三十里;要是再加上二十斤盔甲,一天走十五里就得歇,脚底板磨出血泡是常事,到了战场连弓都拉不开。 所以古代行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盔甲都放辎重队里,由马车拉着,士兵只穿单衣走路,到了扎营的地方,再把盔甲分发给大家保养。吃饭时擦铜片,下雨时用油布裹,生怕生锈。可这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你刚扎营,盔甲还没上身;你正渡河,衣服鞋子全湿透;你在山谷里穿行,前后队隔得远,这时候来一队骑兵突袭,跟砍瓜切菜似的。 北宋时杨业守雁门关,有回带三千人护送粮草。他知道辽兵常来劫道,特意让辎重队走在中间,前后各安排五百精兵,盔甲就放在离队伍不远的马车上,约定“见狼烟就披甲”。可那天起了大雾,辽兵的骑兵摸到跟前才被发现,狼烟还没点起来,辽兵的箭就射过来了。杨业的兵慌着去抢盔甲,刚把胸甲套上,辽兵的马就冲到了眼前,刀劈下来,没来得及戴头盔的士兵,当场就倒了一片。最后杨业虽然杀退了辽兵,自己也中了三箭,回来叹着气说:“行军千里,就怕这‘措手不及’。” 更要命的是,行军时队伍拉得长,前军都过了河,后军可能还在山坳里,想集合都难。明朝戚继光打倭寇时,有次带戚家军去福建,走在一条窄山道上,前后拉了三里地。倭寇在山顶上看着,等中间的辎重队走到最窄处,突然滚石头、射箭,队伍一下子就断成了两截。前军想回头救,后军想往前冲,乱成一锅粥,不少士兵没被倭寇杀死,反倒被自己人挤下了山崖。戚继光后来在《纪效新书》里写:“行军如串珠,一颗动,全串乱,遇袭时,甲胄不及披,阵型不及列,不败何待?” 为了防这个,古代军队想出不少招。比如派“斥候”(也就是侦察兵)在前面探路,十里一哨,五里一岗,发现敌情就放响箭。还规定“逢山开路时,先派百人披甲试探”“过河时,一半人披甲守岸,一半人快速渡河”。可这终究是亡羊补牢,敌人要是铁了心偷袭,总能找到空子。 你看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每次行军都慢悠悠,一天走二十里就扎营,还让士兵挖壕沟、立栅栏,晚上轮班守夜,盔甲就放在手边。有人笑他“太谨慎”,他却说:“先帝创业不易,我不能让士兵白白送命。”他的军队很少被突袭得手,就是因为把“防”字刻在了心里。 说到底,古代行军就像走钢丝,一边是体力,一边是安全,偏了哪头都不行。士兵们背着干粮,穿着单衣,在太阳底下、暴雨里赶路,心里都揣着事:既怕走慢了误了战机,又怕走快了遇着埋伏。盔甲这东西,平时是保命的家伙,行军时却成了累赘,这矛盾,困扰了古代将军们几千年。 也正因如此,史书里那些“以少胜多”的突袭战,多半都占了“对方行军未披甲”的便宜。你以为是将军多会打仗,其实可能只是他掐准了对方“累得没力气披甲”的时机。这背后,是无数士兵的汗水和鲜血,是冷兵器时代最真实的无奈。 本文参考自《武经总要》《纪效新书》及历代兵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