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佩通坦,是我们误会你了!洪森万万想不到,柬埔寨的文物无法归还了。” 这两天刷手机刷到这事儿,我还愣了半天——合着之前大伙儿还替佩通坦鸣不平呢,怎么突然就反转了?洪森那边估计心里直犯嘀咕:我这刚想缓和关系,你倒给我整这么一出? 说起来,柬埔寨和泰国的文物纠葛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年柬埔寨老提“回家”的事儿,毕竟好多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当年因为战乱、掠夺啥的流落到周边国家,其中泰国手里就不少。洪森作为柬埔寨总理,估计也是想着给老百姓个交代,毕竟能把老祖宗的东西要回来,那是多大的面子?结果泰国这边派佩通坦出来回话:“不是不想还,实在是没预算运输。”这理由听着像那么回事儿,可细琢磨又有点玄乎——运输文物能花多少钱?几架飞机、几个专业团队的事儿,泰国作为旅游大国,连这点预算都挤不出来? 网上评论炸锅了。有人说:“这借口也太牵强了吧?运输费还能比文物价值高?”也有人夸:“佩通坦挺会打太极啊,既没直接说不还,又给自己留了台阶下,这波操作够聪明!”甚至有网友翻旧账,说她当文化部长的时候干过不少漂亮事儿,比如推动寺庙修缮、搞文化节啥的,这次说不定也是权衡过的“软钉子”。 我倒觉得吧,事儿没那么简单。文物归还这事儿,表面看是钱的事儿,背后全是弯弯绕。就说柬埔寨吧,这些年穷得叮当响,就指着这些文物刷存在感、拉旅游收入;泰国呢,文物在自己地盘上搁着,每天有多少游客盯着?要是真还回去了,泰国这边损失的可不只是几尊雕像,还有背后的旅游经济、文化影响力。所以佩通坦说“没预算”,说不定是缓兵之计——真要给钱就能解决,那问题早解决了,犯得着拖这么久? 再想想国际上的例子,文物归还哪有那么顺利?希腊跟英国要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说了多少年?德国跟犹太人要二战掠夺的艺术品,到现在还有没还的。为啥?说白了,文物不只是“老物件”,更是国家文化的根,谁都不想轻易松手。泰国嘴上说预算不够,心里指不定怎么算计呢——留着这些文物,既能当“文化名片”吸引游客,又能当外交筹码,何乐而不为?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不能一竿子打死。真要是没钱,那也不是泰国的错。毕竟每个国家都有难处,柬埔寨当年穷的时候,不也保不住自个儿的宝贝?但现在柬埔寨日子好过了点,想把老祖宗的东西要回来,这心情咱能理解。可泰国要是真拿“预算”当挡箭牌,那可就寒了人心——文物是无价的,不能拿钱来衡量。 再往深了说,这事儿其实反映了现在国际上的一个怪现象:弱国的文物,强国不爱还;强国的文物,弱国保不住。柬埔寨作为小国,就算有理有据,人家泰国说“没钱”你就没辙;反过来,要是中国手里有别国的文物,你看人家敢不敢赖着不还?这不是欺负人嘛! 所以啊,佩通坦这招“预算借口”,短期看是给自己解了围,长期看可不一定划算。文物这东西,你留得住一时,留不住一世。真要哪天柬埔寨闹大了,或者国际社会施压,泰国还得乖乖还回去,到时候面子里子都丢光了。 说到底,文物该回家。不管多难,该走的程序得走,该花的钱得花。毕竟,那是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根,不是谁想扣就能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