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顿悟了!为什么我们害怕死亡?复旦教授一句话点醒无数人。[微风] 前几天看到复旦大学教授的一段话,突然有种被点醒的感觉,他说,人害怕死亡,其实不是怕疼,而是怕“我”这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会彻底消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扎心,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别,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记忆、情感和经历,一想到这些都会随着死亡烟消云散,心里就发怵。 不过古人庄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了,他老婆去世的时候,别人都在哭,他却在那敲着盆子唱歌,旁人觉得他冷血,但庄子解释说,生死就像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哭什么呢? 庄子有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人就像一团气,聚在一起就成了人的形状,散开了就回到天地间,就像水蒸气凝结成雨滴,最后又蒸发回到空中,本质上什么都没有失去。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种说法,我也觉得有点玄乎,但后来想想,好像还真有道理。 你看,我们小时候的那个“自己”早就不存在了,可我们还是我们,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换过好几遍,连想法都变了不少,但你依然觉得你就是你。 那么死亡会不会也是类似的变化呢?只是这次变化大了一点而已。 庄子还讲过一个梦见蝴蝶的故事,他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分不清到底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这个故事想说的是,也许“我”这个概念本身就没那么重要。 想想看,我们现在能站在这里,是因为无数代祖先把基因传下来,是因为吃过的每一口饭、喝过的每一滴水、呼吸过的每一口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只是暂时聚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教授说的“唯一无二的自我永远消失”确实让人害怕,但庄子可能会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唯一无二的自我”,我们以为的那个“我”,其实是个错觉。 就像河流,你永远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因为河水一直在流动,但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它的本质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组成它的水。 我们人也是一样,组成“你”的原子、分子、想法、情感,都在不断变化,但有什么东西一直保持着连续性。也许死亡只是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做的事、说的话、爱过的人,其实早就在这个世界留下了痕迹,你教过的学生、帮助过的朋友、种过的树、写过的字,都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独自存在”过,所以也不会真正“彻底消失”,我们一直都是这个巨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死亡只是改变了连接方式而已。 当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会害怕,毕竟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珍惜生命,保护自己,恐惧死亡几乎是本能反应。 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与其害怕“我”的消失,不如珍惜“我”现在的存在。既然庄子说生死如四季轮回,那春天的花开和秋天的叶落,都有各自的美丽。 毕竟,如果连蝴蝶和庄子都分不清彼此,那生和死的界限,是不是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呢? 你觉得庄子的这种观点有道理吗?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你是更认同教授的“恐惧说”,还是更倾向庄子的“自然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既沉重又有趣的话题。 信源: 《复旦哲学评论》 《庄子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