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2019年,在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一艘潜艇残骸,经过专家确认,是美国在75年前失踪的“灰鲸号”,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美方得知后禁止打捞。 (信源:上游新闻——终于找到了!日本冲绳发现失踪75年的二战美军潜艇) 深海之下,时间仿佛静止。那些曾叱咤风云的钢铁巨兽,如今是寂静的丰碑,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的硝烟。它们不仅是冰冷的残骸,更是英魂最后的安息地。当这些沉睡的英雄被重新发现,一个难题也随至——是让它们魂归故里,还是在深海中永远安息?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华民族一道刻骨的伤疤。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已遍体鳞伤。面对日舰围攻,他毅然驾舰冲向敌军主力“吉野”号,试图同归于尽。 然而,日军的密集炮火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这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战舰瞬间沉没。邓世昌拒绝获救,与全舰两百余名官兵一同葬身大海,将热血洒在了那片海域。 时光流转,相似的悲壮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演。美国海军的“灰鲸”号潜艇,一艘战功赫赫的“海中猎手”,自1942年起在太平洋上神出鬼没,专门猎杀日本补给船,为盟军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共斩获8枚作战之星勋章。 可是,英雄总有末路。1944年2月27日,“灰鲸”号在东海海域上浮充电时,被一架日本水上飞机发现,一枚炸弹击中潜艇后部,“灰鲸”号与80名船员迅速沉没。 日军反潜舰投下深水炸弹,海面泛起的油污和气泡成了它最后的讯息。此后75年,这艘功勋潜艇下落成悬案。 2014年,沉睡一个多世纪的“致远”舰被发现,英烈遗骸魂归故土,这是对那段悲壮历史的最好告慰。而在五年后,太平洋深处传来消息,美国探险家蒂姆·泰勒借助日本战时档案提供的精确坐标,在我国东海海域水下430米深处锁定了失踪75年的“灰鲸”号。 潜航器传回的画面清晰展示了它最后的惨状:舰桥后部的巨大破洞、断裂的艇艏,无声地诉说着爆炸的惨烈。美国海军随即确认了其身份,并第一时间通知了80位船员的家属,为这个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谜团画上了句号。 然而,当外界普遍认为下一步将是打捞作业时,美国政府的决定却出人意料:不准打捞。 这一决定背后,首先是尊重。美方将“灰鲸”号视为一座“战争墓地”,潜艇内仍安眠着80名船员的遗骸。任何打捞行为都可能惊扰逝者,甚至破坏遗骸,这被认为是对牺牲将士的极大不敬。许多船员家属也表示,让亲人在他们战斗的最后阵地安息,是最好的归宿。 其次,是相当现实的技术和成本考量。在400多米深的东海海底打捞一艘巨大的潜艇,技术难度极高,耗资巨大,且成功率难以保证。潜艇结构在海水中浸泡了75年,早已脆弱不堪,强行打捞很可能导致其在过程中解体。 更直白地说,这艘潜艇的军事价值也已归零。当年的柴电技术早已过时,花天价捞一堆无法提供新价值的废铁,在务实的美国人看来显然不划算。而找到潜艇的探险家也支持政府的决定,认为保护好这片安息之地,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有趣的是,“灰鲸”号的发现地位于我国东海,理论上属于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不过,中美双方对此似乎都保持了默契,并未就残骸归属权产生任何争议,都倾向于将这处历史遗迹视为一个不应轻易触碰的敏感存在。 这一处理方式,与中国打捞“致远”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折射出不同文化与国情下,对历史遗产的不同理解。“致远”舰的打捞,承载了抚平民族历史创伤、振奋民族精神的厚重意义。 而对于二战战胜国且在全球拥有众多沉船的美国而言,将“灰鲸”号作为一座永久的海底纪念碑,或许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选择。 魂归故里,还是长眠深海?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归来的“致远”舰,还是安息的“灰鲸”号,它们都已成为永恒的警示,提醒着后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