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杨立新舍不得买青菜,但会攒钱给徐帆买巧克力。直到后来,徐帆才知道自己给杨立新造成了多大“麻烦”。 在杨立新人生最困顿的时期,他悄然将徐帆接到北京,整整照顾了她三年之久,杨立新平时会给徐帆购买补品、巧克力和零食等,但当时的杨立新却对自己连一颗普通的青菜都舍不得花钱买。 故事得从杨立新说起。1987年,他刚满三十,远不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老戏骨”。他1975年陪同学考试,自己反倒被北京人艺的前身,北京话剧团看中,稀里糊涂入了行。到了80年代末,他在圈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事业却始终不温不火,没什么名气。 经济上更是拮据,一家人的开销几乎全靠妻子支撑,夫妻俩省吃俭用,连吃方便面都是常事,盘算着给儿子攒钱买一架钢琴,就是这样一个自身难保的普通演员,却在武汉拍戏时,认识了年轻的徐帆。他一眼就看出这个湖北姑娘身上有股藏不住的灵气,是个天生的演员胚子。 当得知徐帆想到北京闯荡,去考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人艺时,杨立新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拍着胸脯让她放胆来,说北京有他照应。 徐帆也非等闲之辈。她出身武汉一个楚剧世家,12岁学京剧,后来转学话剧,毕业后已经是武汉话剧院的骨干。可她不甘心偏安一隅,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舞台。正是杨立新的鼓励,让她下定了北上的决心。 北京的现实远比梦想骨感。徐帆虽然顺利考上了中戏和人艺的合办班,但举目无亲,经济窘迫,加上水土不服引发的贫血,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杨立新夫妇伸出了援手。他们把徐帆接到自己本就狭小的家里,像对待亲妹妹一样,专门为她张罗接风宴。 此后的三年,杨立新的家成了徐帆在北京最坚实的港湾。夫妻俩时常喊她回家吃饭,想方设法为她补充营养,红糖、巧克力更是常备着,生怕她身体垮掉。更难得的是,杨立新夫妇从未在徐帆面前流露过自己的窘迫。 他们啃着方便面省钱,却总让徐帆吃上热乎的饭菜,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徐帆当时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直到多年后从朋友何冰口中偶然得知,才明白当年那份不求回报的善意背后,是杨立新夫妇怎样的付出。 所谓的“收留”三年,其实就是前辈对后辈最纯粹的提携。在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演艺圈内师徒间的帮扶并不少见。但杨立新这种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为后辈的梦想添砖加瓦的无私,加上徐帆日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这段往事显得格外珍贵。 在北京人艺打下坚实基础后,徐帆的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从话剧《阮玲玉》到电影《不见不散》,再到凭借《唐山大地震》斩获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她成了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她与导演冯小刚的结合,也让她在事业上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而杨立新,也凭借在《茶馆》《雷雨》等话剧中的深厚功力,以及为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配音,奠定了自己在业内的地位。随着《我爱我家》《大江大河》等国民热剧的播出,他终于大器晚成,成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于2003年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当杨立新的儿子杨玏也踏入演艺圈时,徐帆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她主动担起了提携这位“小老弟”的责任,在杨玏的早期作品《唐山大地震》《大丈夫》中,徐帆都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为他在圈内站稳脚跟出了不少力。杨玏也不负众望,靠着天赋和努力,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在那个充斥着名利交易的圈子里,杨立新和徐帆的故事像一股清流。一个在自己最困难时无私“投资”,一个在功成名就后知恩图报。 杨立新不顾世俗的眼光,在他人危难之际果断伸出援手,这种高尚的人品着实令人敬佩,同样地,徐帆在受到帮助后,将这份恩情回报给了杨立新的儿子,这一点也非常值得称赞,如果娱乐圈里多一些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的人,风气或许会改善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