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35年,红军翻越大凉山时,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曾想,许剑霜

1935年,红军翻越大凉山时,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曾想,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奸笑] 中央档案馆解密:刘伯承一封三字密信为红军打开生死通道。 1935年5月18日深夜,四川德昌城外山路上,一个身影悄悄摸向城门,这个人叫张志远,红军侦察员,怀里揣着一封可能改变长征命运的密信。 收信人是国民党川军团长许剑霜,按理说,红军和川军是死敌是死敌,但刘伯承偏偏选择给他写信。原因很简单——九年前的一段往事。 1926年,刘伯承和许剑霜都参加了泸州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更重要的是,许剑霜当时还有个秘密身份:中共地下党员。虽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的党员关系中断了,但内心深处,他对红军始终抱有同情。 此时的德昌,可以说是红军北上路上的一道鬼门关,国民党在这里部署了4个团的兵力,许剑霜的部队就驻守在东门,那里有12挺机枪、4门迫击炮,还有厚达7米的城墙。红军侦察报告显示,强攻的话必然伤亡惨重。 刘伯承的这封信究竟写了什么?据成都军区保存的档案记载,信的内容极其简洁,只有三个字,虽然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后续事件可以推断,应该是某种暗号或约定。 张志远成功将信送到许剑霜手中,5月18日当夜,许剑霜召集全团连以上军官开会,宣布第二天要进行“实战演习”。德昌县档案馆的记录显示,19日一早,东门的守军突然全部调往北山,说是要进行机枪射击训练。 但这场“训练”很特别——所有机枪的枪口都朝向天空。 5月21日,红军主力到达德昌城下,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被称为“铁壁铜墙”的要塞,竟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红军轻松通过了东门,继续北上。 事情还没完,邓秀廷是冕宁的守将,就在红军离开德昌的当天,他突然收到许剑霜的一封密函。凉山州档案馆保存的邓秀廷日记写道:“许团长来函告急,言红军势大,建议暂避锋芒。” 于是,冕宁守军也撤离了,红军在5月22日到25日期间,顺利通过了整个彝族地区,为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这78公里的行军,红军的平均速度比之前提高了40%。 许剑霜为此付出了代价,第二年,刘文辉以“德昌失守,指挥不力”为由,将他调离前线,安排到雅安当了个闲职参谋。台湾“国史馆”保存的文件显示,刘文辉在给蒋介石的报告中抱怨:“各部协调不力,致使红军窜渡。” 但刘文辉始终没有发现许剑霜通共的直接证据,这说明许剑霜当年的行动确实非常隐蔽和巧妙, 多年后,许剑霜在接受四川省委统战部访谈时坦言:“当时若事情败露,必死无疑。但看到红军队伍的精神面貌,我相信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这个事件在很长时间里鲜为人知,直到1965年,刘伯承在《军事文选》中才首次提及:“德昌之顺利通过,有赖当地旧识相助。”但他始终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从军事角度看,这次秘密联络的成功,为红军避免了一场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攻坚战,据军事史专家统计,红军在四川境内类似的秘密联络事件共有17起,但德昌案例因其戏剧性和战略意义最为突出。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展现了中国革命中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作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共产党人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016年,德昌县在东门旧址设立了纪念标识,当地党史部门负责人说:“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体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实践。” 如今,那封改变历史的三字密信原件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所承载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背后体现的革命友谊和统一战线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精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历史的走向,每一份勇气都值得被铭记。 信源:中央档案馆:红军作战日志、四川省档案馆:国民党军事部署图、军事科学院:红军侦察报告档案、德昌县档案馆:驻军会议记录、台湾"国史馆":川康军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