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中国外交方向,“穷大方”的做法一去不复返! 耿飚,湖南醴陵人,1919年出生,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69年,耿飚被任命为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正是这一时期,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中存在的巨大浪费,并决定挺身而出,向中国政府反映事实真相。他的直言不讳,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变革的导火索。 在1969年至1978年期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援助,但大部分资金都被阿方滥用。例如,中国援助的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地里,最终因长时间日晒雨淋失效。阿尔巴尼亚还要求援建纺织厂,但该国没有足够的棉花资源,最终只得向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更令人震惊的是,阿方还要求中国提供过度的军事援助,提出“远超国防需要”的项目,令中国的资源被大量浪费。 耿飚直言不讳,他的报告详细记录了阿尔巴尼亚的浪费行为,并通过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上报中央。伟人对此表示高度重视,并称赞耿飚“敢说真话”。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耿飚的个人勇气,也揭示了中国当时对外援助政策中的严重盲点。正是因为耿飚的坚持,中国政府才决定调整援助政策,开始实施更加务实和具有实际效果的外交策略。 耿飚的揭露直接导致了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于1978年完全终止。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型,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念转向务实的国家利益优先原则。这一转型,为中国后来的外交布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合作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耿飚通过亲身经历,推动了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根本性转型。他的勇气和担当不仅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一位开创性的外交家,耿飚的贡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