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次沦为全世界笑柄,这事也就阿三能干得出来。 就在今年6月,印度花了足足十年时间,造价高达2亿卢比的铁路立交桥终于完工,本想着能缓解交通拥堵,给 30万居民通勤带来便利。结果刚一亮相差点把全世界人笑死,因为这座铁路桥有着近乎90度的L型转弯设计!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当地民众本想体验下新桥的便利,结果到这儿必须来个“急刹”才能勉强通过,要是技术不好的司机很可能“飞车”下桥,直接和火车并轨了。 这座全长 648 米的艾什巴格铁路立交桥,原本是为了连接博帕尔市三个车站区域的交通要道而建。 按理说,立交桥的设计初衷是让车辆快速通行,可这个近乎直角的转弯却把路变成了 “过山车赛道”。 更离谱的是,这样的设计早在施工前就被印度铁路部门多次警告存在安全隐患,但相关部门愣是置若罔闻,直到今年6月项目完工后照片曝光,才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面对质疑,项目总工程师给出的解释让人哭笑不得:“附近地铁站施工占了地,实在没空间了,只能这么设计。” 还提出 “禁止重型车辆通行 + 严格限速” 的补救方案。 可明眼人都知道,立交桥本就是为了疏导车流而建,如今却要限制车辆类型和速度,这不是自打耳光吗? 更讽刺的是,这座桥从动工到完工花了整整十年,期间印度铁路公司至少两次发函提醒设计缺陷,却始终没得到重视。 消息传开后,印度网友率先炸了锅。有人翻出谷歌地图截图调侃:“这桥是给碰碰车设计的吧?” 还有人吐槽:“莫迪政府天天喊‘基建强国’,结果造出来的东西连游戏里的赛道都不如!” 国际媒体也纷纷跟进,BBC、CNN 等外媒用 “死亡直角”“工程灾难” 等标题报道此事,甚至有网友发起 “全球奇葩立交桥” 接龙,把印度这座桥和其他国家的畸形建筑并列,讽刺其 “创意”。 事实上,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在基建上闹笑话。去年比哈尔邦耗资 383 亿卢比的大桥刚通车三天就出现裂缝,被迫停用;2022 年古吉拉特邦百年吊桥坍塌导致 141 人死亡,调查发现修缮公司竟是一家主营钟表和电动自行车的企业。 更夸张的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杰纳布铁路桥,从 2002 年动工到 2025 年通车,耗时 23 年,造价翻了数倍,期间还多次因技术问题停工。 这些案例背后,暴露的是印度基建项目普遍存在的征地难、官L主义、监管缺失和利益输送问题。 就拿这座直角桥来说,项目承包商是当地一家私人公司,设计方案未经严格审核就获批,施工过程中也没人对明显的安全隐患提出异议。 直到舆论发酵,中央邦首席部长才不得不下令调查,一口气停职了 7 名工程师,并将两家建筑公司列入黑名单。 可即便如此,整改方案至今仍未明确,原本盼着通车的居民只能继续忍受拥堵,而那座 “网红桥” 却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打卡景点,每天都有好奇的人跑去拍照,让人哭笑不得。 印度这些年确实在基建上投入了不少钱,比如莫迪政府推出的 “五年百万亿卢比计划”,目标是升级全国的公路、铁路和城市设施。 但从实际效果看,钱似乎花在了“刀背”上。一方面,征地问题拖慢了进度 —— 印度 80% 的土地私有,政府想修路往往要和地主谈上十几年;另一方面,项目招标常被非专业企业通过关系拿下,施工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最关键的是,印度基建项目普遍存在寻租现象,从设计到验收各个环节都可能被 “打招呼”,导致本该严谨的工程变成了 “人情买卖”。 这次直角桥事件,说白了就是印度基建 “重面子轻里子” 的缩影。政府急于展示政绩,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工程逻辑;企业为了拿项目不择手段,却把安全和民生抛在脑后。结果就是,花了十年时间和两亿卢比,造出的不是便民工程,而是国际笑柄。 对印度来说,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 —— 基建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如果连一座立交桥的设计都要靠 “拍脑袋” 决定,那所谓的 “基建强国”,恐怕永远只能是个口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