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刻召重臣霍光入宫,霍光进宫后,见到重病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刻召重臣霍光入宫,霍光进宫后,见到重病卧床的汉武帝后,痛哭道:陛下如果不在了,立谁为储君,汉武帝刘彻听后,说道:朕前几日送你的画你没有看懂?霍光一听,顿感诧异,吃惊的说道:“恕臣愚钝!”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西汉历史里最会憋大招的老皇帝,那非汉武帝刘彻莫属。这位老人家打了一辈子天下,到了晚年,最发愁的居然是“后事”。而当年在他身边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霍光,一个看上去低调寡言、实则心里门儿清的实权派。 霍光这人,说白了就是从小人物一步一步熬上来的。他兄长是有名的霍去病,早早就战死了。霍光自己虽然不是大将军出生,可人家凭借稳重老成,硬是在宫里混成了朝堂核心。谁当家、谁托孤、谁辅政?他全程参与,而且从来不张扬。就像那种老街坊,表面上没啥话,关键时候绝对顶得住事。 汉武帝,风风火火一辈子,杀过太子,削过宗亲,爱过美人,信过方士,也受过骗。他曾经用铁血手段把大汉推到巅峰,但越到老越怕江山不保。那个“巫蛊之祸”,直接把太子一家灭了,自己孙子差点都没命。这个疙瘩一直在他心里。 汉武帝晚年,身边能用的人不多。托孤重臣就剩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明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早已各怀心思。皇帝多难?家大业大,儿孙不省心,身边人又未必都是忠臣。老百姓临终嘱托个家产都发愁,他这一句话,关系着大汉天下。 后元二年,这一年注定要变天。汉武帝身体每况愈下,连甘泉宫里的宫女都不敢高声喘气。霍光奉召入宫,心里其实也很明白,今天这趟,不是好差事。 那天夜里,汉武帝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但精神却还很硬。他看着霍光进来,周围人全都屏住了呼吸。霍光一见老皇帝虚弱模样,忍不住泪水直流。这不是做戏,是真怕自己担不起这个责任。 霍光那会儿在朝堂已经站住了脚跟,但自家知道自家事。皇帝一句话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杀身之祸。更要命的是,这天下这么大,谁都想分一杯羹。金日磾背景特殊,上官桀外戚关系深,桑弘羊又是理财高手,谁都不比谁差多少。可偏偏最后,皇帝只信霍光。 汉武帝没直接说让谁当太子,也没点名让谁当摄政,他只说了一句,“前几日送你的画,你没看懂?”这话等于把一切都藏在暗示里。托孤要的是心领神会,万不能主动请缨,那是找死。 霍光明知道这是推他上前,可还得装傻:“臣愚钝!”你越谦卑,皇帝越放心。可是这句话一出口,其实就等于接了大旗。 这场戏,谁都想有个痛快,偏偏谁都不能直说。就像普通人家分家产,明面上说“你们商量”,背地里其实早有定论。只是这个江山太大,权力太重,没有一个合适的人,皇帝死也不敢闭眼。 最关键的,汉武帝还特意把旧画送给霍光,画的就是周公辅佐成王。这画一递,谁不明白?他就怕霍光心里打鼓,明着托孤太扎眼,索性留个暗号。这个套路在民间也常见,老人说话留三分,关键的事不明说,全凭心照不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托孤大戏其实只是刚刚开始。 汉武帝临终之前那几天,朝堂上的风声更紧了。金日磾作为外来臣子,表面低调,实际心里明白自己身份始终是“外人”;上官桀和桑弘羊,则是老江湖,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和霍光不对付已久。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 霍光虽然嘴上推脱,其实早有准备。要真没点本事,怎么可能活到今天?他一边迎合皇帝,一边稳住其他几位大臣。甚至私下里,还得小心自家人别捅篓子。哪个人家没遇到过这种局面,分家时看似风平浪静,背后亲戚早就私下联系,各自打着如意算盘。 皇帝临终前安排四位重臣辅政,其实是互相牵制,也是给新皇帝留个平衡。但说白了,这样的平衡就像坐在棘椅上,谁也不敢随便动。皇帝一死,风向就要变。 最后,霍光靠着自己多年的谨慎,成了唯一活到最后的大臣。金日磾刚得了封号没多久就病死了,上官桀和桑弘羊没过几年就被霍光借机一锅端。那些年,朝堂上一夜之间能变天。你不动手别人就动手,霍光深知自己是刀俎上的肉。 最绝的是,霍光既敢接班,也能放下。他没有“篡位”的野心,老老实实当了二十年幕后大管家。新皇帝刘弗陵年纪小,霍光全程辅政,内外大小事务一把抓。可惜这皇帝命不长,刚成年就去世了。 这时轮到霍光挑人,他没选自己的亲戚,而是把刘武帝的孙子刘病已推上了皇位。你以为霍光这是自断后路?其实是他知道,这种位置只适合孤家寡人来坐,没人背靠大家族,更容易掌控。 但世事难料,霍光死后没几年,他的家族还是被一锅端。到头来,这权力的轮回,看似圆满,实则无一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