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前几天来大陆时提到:两岸统一必须考虑台湾的意愿。我笑了,郑成功去收复台湾的时候,考虑过台湾人的意愿吗?现在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海陆空导弹部队空前强盛,各种科技引领世界,我们搞这些东西出来就是为了不考虑别人的想法,美国人我都不考虑了,我还考虑台湾? 前不久,马英九先生在大陆提及“两岸统一须考虑台湾意愿”,这番话听来温和,似乎也合情合理。 可若细细审视,这温情脉脉的表述背后,却藏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它究竟是弥合分歧的美好愿景,还是与地缘政治的冷酷现实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 回望历史,三百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依靠的是金戈铁马与光复故土的决心。 谁也不会去设想,他会先在岛上举办一场“民意调查”,征求殖民者与原住民是否“愿意”被统一。 历史的逻辑向来直白:主权归属,终究是实力说话。 从郑氏治台到清朝派员管辖,再到1945年台湾光复,强有力的控制才是常态,所谓的“民意”在这种宏大叙事中,几乎没有留下位置。 历史一再表明,领土主权问题,从来不是一场全民公决,而是力量与意志的较量。 当然,时移世易,今日的中国大陆,其实力已非昔日可比。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与科技水平,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而其军事力量的现代化进程,更是重塑了区域战略格局。 打造这些硬实力的目的,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在关乎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让任何外部干预都必须三思而后行。 在这种压倒性的实力面前,台湾那点“意愿”所能撬动的空间,自然变得十分有限。 反观台湾,尽管岛内部分民意在特定政治氛围和舆论引导下,对大陆抱持疏离与抗拒,甚至多数人希望“维持现状”,但这种“意愿”的根基却相当脆弱。 经济上,台湾对大陆市场存在高度依赖,每年近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撑。 军事上,解放军的舰机绕台早已常态化,所谓的“防空识别区”在绝对实力面前,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当实力对比悬殊到如此地步,一方的“意愿”再强烈,又能如何对抗冰冷的现实逻辑? 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台湾的角色早已不是棋手,而更像是一枚随时可能被摆布的棋子。 进一步看,两岸问题从来都绕不开美国这个变量。 对美国而言,台湾是其印太战略中遏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是“第一岛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口头上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行动上却不断向台湾出售军火,试图将其武装成一只难以吞咽的“豪猪”。 可一旦局势真正激化,美国真会为了台湾与一个核大国兵戎相见吗? 近年来的国际事件,似乎并未提供乐观的答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美国进行干预的成本与风险与日俱增,其手中的筹码也正在减少。 台湾若将自身的命运,寄望于这种外部势力的“驰援”,恐怕终将失望。 因此,马英九先生那番“考虑台湾意愿”的表述,虽可能出自对和平的真诚向往,希望走一条更温和的路线,却也透出一股浓厚的书生气。 他或许真心希望通过一种更民主、更体面的方式,来化解两岸的心结,但地缘政治的残酷博弈,向来不相信温情脉脉的脚本。 说到底,国家统一对大陆而言,是实现民族复兴绕不开的战略议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过度强调甚至迁就所谓的“意愿”,不仅可能延宕进程,增加变数,更会为外部势力干预留下借口。 台湾的未来,恐怕早已不由其自身“意愿”决定,而是被大国力量与历史趋势所共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