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身就将他心爱的女子安排在殉葬名单上。侍卫们前去捉拿郭贵妃,她大惊失色。 说起殉葬,这事儿在明朝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开了这个头。当时他的次子朱橚去世,朱元璋下令让几个妃子陪葬,从此殉葬就成了明朝的“传统”。这制度一直延续到英宗时期才被废除,中间几十年,可没少人因此丢了命。 殉葬的规矩挺严格,选谁陪葬不是随便指指就行,得看妃子的品级、有没有生孩子、家族背景咋样。一般来说,生了皇子的高级妃子能躲过一劫,可这回郭贵妃的事儿,显然没按常理出牌。 先说朱高炽,这位明仁宗在位才10个月,1425年就因病去世了。他是朱棣的嫡长子,做太子时就以仁厚出名,可惜身体不好,胖得连马都骑不了。虽说当皇帝时间短,他对后妃还算不错,尤其是对郭贵妃,那真是宠得不得了。 张皇后是朱高炽的正妻,出身名门,性格强势。她陪着朱高炽熬过太子时期的艰难日子,儿子朱瞻基当了皇帝后,她顺理成章成了太后,手握大权。历史上对她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她贤惠,有人说她心狠手辣,这回的事儿估计能让你有点自己的判断。 郭贵妃呢,是朱高炽的“心头肉”。她生了三个皇子,分别是朱瞻坦、朱瞻墉和朱瞻垠,地位不低。她家世也不错,父亲郭铭是武将出身,算是有些根基。可就是这么一个受宠又“有功”的妃子,却没能逃过殉葬的命运。 1425年5月,朱高炽病重去世,临终前说了那句让5个后妃陪葬的话。具体是哪5个,他没细说,名单的事儿就落到了张皇后头上。按理说,皇帝刚走,后宫得乱一阵子,可张皇后动作快得很,很快就定了名单。 名单里最让人意外的就是郭贵妃。她是朱高炽最喜欢的妃子,又生了三个儿子,按殉葬的“潜规则”,她应该能保住命。可张皇后偏偏把她列了进去。侍卫接到命令去抓人时,郭贵妃完全懵了,挣扎着不肯走,可最后还是被带走,结局可想而知。 除了郭贵妃,其他4个殉葬者身份不太清楚,但史料里提到,这5人里至少有几个是没生过孩子的低级妃子。张皇后这一手,既执行了朱高炽的遗愿,又顺带把后宫里碍眼的人收拾了一遍,效率高得让人咋舌。 明朝的殉葬制度听着挺吓人,但其实有它的“逻辑”。皇帝死了,要带走些人“服侍”,这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想法。朱元璋定下这规矩后,后来的皇帝基本都照办。选人时,一般是没子嗣的妃子先上榜,生了皇子的往往能幸免,毕竟她们还有家族靠着,朝廷也不想得罪太多人。 执行起来更残酷。被选中的妃子会被赐死,通常是用白绫勒死或者毒酒解决,然后跟皇帝一块下葬。整个过程冷冰冰的,没啥人情味可言。郭贵妃这事儿特殊在哪儿呢?她明明符合“免死”的条件,却还是被张皇后点了名,这背后肯定有猫腻。 后宫从来不是和平的地方,郭贵妃受宠,又有三个儿子,虽然都不是嫡出,但万一将来威胁到张皇后儿子朱瞻基的地位咋办?张皇后可能觉得,趁着这机会把潜在对手清掉最保险。郭贵妃的爹是武将,跟张皇后娘家的文官派系可能不对付。明朝文武官员经常互相看不上,张皇后借机敲打一下郭家,也不奇怪。新皇帝刚上台,张皇后得稳住局面。弄死几个妃子,尤其是受宠的郭贵妃,能让后宫其他人老实点,别生啥不该有的心思。 殉葬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拿人命当摆设。妃子们活着的时候争宠,死了还得陪葬,真是没个消停时候。明朝早期殉葬挺常见,像朱棣死时,也有十几个妃子跟着走。每次皇帝驾崩,后宫都得提心吊胆,生怕自己被点名。 到了英宗时期,这制度才被废除。原因挺多,一是皇帝自己不愿意,二是大臣们觉得太不人道,三是社会风气变了,大家开始觉得这玩意儿太野蛮。废除殉葬后,后宫的妃子们总算能喘口气,不用再担心死了还不得安生。 回头看郭贵妃的遭遇,真挺让人唏嘘。她运气不好,赶上了制度最严苛的时候,又碰上张皇后这么个硬茬儿,生生把她的命给断了。 这事儿里,没谁是绝对的好人坏人。朱高炽临终提了殉葬,可能是想按老规矩办事,也可能是病糊涂了随口一说。张皇后执行遗愿,顺便清了政敌,手段狠但逻辑说得通。郭贵妃呢,虽然是受害者,但她在后宫争宠时估计也没少得罪人。 后宫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游戏。殉葬制度不过是放大了这份残酷,让人命变得跟草芥似的。咱们今天看这些历史,既觉得离谱,又有点感慨——那时候的人,活着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