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部队在云南原始森林深处,发现一群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男男女女。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人数众多,而且生活的环境十分落后,常年生活在幽暗的森林中,身上的衣服都快要衣不蔽体,日常大多依靠野果打猎生活,犹如一群原始人在森林中生活。 这些人就是后来说的苦聪人,他们住的地方就像是森林里搭的小窝棚,平时也没什么东西吃,全靠在林子里抓点野味和捡点果子来糊口。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那个时候,云南大山里还能有这样一群与世隔绝、过着最原始生活的人。 实际上,苦聪人是拉祜族分出来的一个小支系,最早他们祖上本来是外头人,因为逃避战乱和灾祸,就渐渐往深山里退,最后成了一支长期生活在山林里的小群体。 他们和外界失去联系太久了,衣食、用具和其它条件都跟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 在这些人当中,白书林这个名字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1952年生在山里,小时候经常饿肚子,穿的衣服稀稀拉拉,见到外面人都很惊惧。 他四岁那会,正好赶上解放军来到山里送吃的、送盐、带来一些新鲜东西,也让苦聪人慢慢对山外有了点新认识。 苦聪人会一直这样活下去,其实是长期害怕外头,怕再回到受苦吃不饱的日子,外加上一辈接一辈地远离外面社会,他们耕种的本事都丢了,只有靠山林里能找到的吃的度日。 环境一点也不宽松,他们遇上打不到猎物或者采不到果子,经常只能忍着挨饿。 转折是在解放军发现苦聪人以后,发现这事以后,政府很快组织了工作队上山帮忙。 最先是送粮、送盐、送棉衣,还带来了锄头种子,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翻地、怎么种水稻和玉米。 很多苦聪人刚开始还不敢出来甚至躲着,但慢慢见到这些人真的是在帮自己,才慢慢接受了。 初期,苦聪人还有人一时转不过来,觉得还是森林里自由,甚至还偷偷跑回去继续靠打猎过日子。 但是随着房子一栋栋建起来,土地一块块种好,孩子能上学,大家渐渐适应了新生活。 白书林后来成了带着大家走出深山的头,他领着大家搬过好几回家,直到2009年才彻底安定下来,安福村成了苦聪人正式的新家。 有了政府的帮助,村子建起了水泥房子,有井水和电灯,茶叶和橡胶种出来就有钱赚,大家生活慢慢变得安稳。 白书林的孙子白龙发学了种地的技术,全村的年轻人都明白有知识有技术才有未来。 苦聪人脱离了那种靠天吃饭挨饿受冻的老日子,孩子能上学,有人还能去外面的地方打工学手艺,他们这个小群体真正融进了现在社会。 虽然打猎采果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少见了,但像用芭蕉叶包东西这些老传统,偶尔还会留下来,变成了一种记忆。 苦聪人能有今天这样安稳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选择了新路子,也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帮助。 山林深处的那种生存过去了,如今的安福村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现在再看他们的故事,不禁让人想问,你怎么看苦聪人走出山林、融进社会的这段过程?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走向光明的苦聪人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