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怒了:中方盾构机迟迟不到位,让铁路隧道无法如期完工!
近期,印度订购的三台德国品牌、由中方制造的巨型盾构机滞留广州港口近九个月,让印度耗资百亿的高铁海底隧道工程沦为纸上谈兵。印度铁道部已紧急提请外交部介入协调,但外交渠道的沟通似乎并未奏效。这三台盾构机由德国海瑞克公司在广州制造,原定2024年10月前运抵印度,至今仍被“卡”在中方港口。
这三台盾构机原计划用于印度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的海底隧道工程,该工程总投资高达 129 亿美元,是印度首条高铁线路的关键部分。
由于盾构机迟迟未到位,原本计划 2025 年贯通的海底隧道工程已陷入停滞,印度铁道部与外交部虽多次介入沟通,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盾构机是高铁隧道施工的核心设备。这三台盾构机直径近 14 米,单台重量超过 2300 吨,具备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掘进能力,是攻克印度海底隧道 114 米深水下施工难题的关键。
印度高铁项目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没有这些设备,工程只能沦为 “纸上谈兵”。然而,设备滞留港口的现状,暴露出印度在高端装备领域的严重技术依赖。
真正原因,印度始终羞于启齿。
其一,印度国家高铁公司未按合同支付设备尾款。根据行业惯例,大型设备采购通常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和验收后的尾款。印度方面因财政压力,未按时完成尾款支付,导致中方企业依法行使留置权。
其二,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也影响了设备放行。2025 年 1 月,中国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对涉及稀土永磁材料等敏感技术的设备加强审查。这三台盾构机的电机和控制系统包含相关材料,需额外办理出口许可,进一步延长了通关时间。
回顾印度在盾构机技术上的发展历程,其困境并非偶然。过去十年间,印度曾多次宣称实现盾构机技术自主研发,但实际进展缓慢。
2020 年,印度孟买沿海公路项目因无法组装中国进口的盾构机,被迫求助在印中国工程师。2023 年,印度德里城际快铁项目虽使用国产盾构机,但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此次转向德国采购,印度本以为能规避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却发现德国海瑞克公司的设备仍由中国工厂生产,技术供应链的本质并未改变。
印度在盾构机问题上的困境,折射出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印度试图通过 “国产替代” 减少对外依赖,但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的诚信问题也影响了合作信任。此前,印度曾以 “安全审查” 为由限制中国工程师入境,导致多个项目停滞,此次又因拖欠尾款引发纠纷,进一步削弱了国际合作伙伴的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高铁项目的困境并非个案。近年来,印度多个大型基建项目因技术依赖、资金短缺等问题陷入停滞。
例如,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自 2017 年动工以来,已多次延期,成本超支近 50%。这些案例表明,缺乏核心技术和稳定的国际合作,印度的 “基建强国” 梦想将难以实现。
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印度若想摆脱技术依赖,需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秉持诚信原则,维护良好的商业信誉。
对于中国而言,出口管制政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但在具体执行中,也可通过协商机制,为合法合规的国际贸易提供便利。
这场盾构机风波,不仅是一次商业纠纷,更是对印度技术自主能力和国际合作诚意的一次考验。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安全与市场开放,将是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评论列表